AI竞赛中的中国车企:机遇、风险与破局之道
创始人
2025-09-23 05:42:58
0

近年来,中国车企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动作频频。无论是从商业估值角度,还是实际业务场景需求,皆试图将自己定位为“AI公司”而非传统车企。

这其中,理想汽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一如创始人李想提出地,公司愿景升级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并强调“我们要做的不是汽车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车化”。为实现这一愿景,理想大幅增加AI方面的研发投入,据李想透露目前公司一年超过100亿元的研发投入中,近一半都投向了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理想甚至推出了自研大语言模型“Mind GPT”,期望通过认知智能+空间智能的结合,重塑汽车产品形态,将汽车升级为“空间机器人”。

全球范围内,特斯拉则是车企AI战略投入的标杆。马斯克多次强调特斯拉本质上是一家AI公司,围绕自动驾驶(FSD)、人形机器人(Optimus)等进行全栈自研和大规模投资。特斯拉将先进AI技术视为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的唯一路径。在AI的助力下,汽车正从过去“单一机械体”演变为“互联互通的智能体”,整车各模块包括座舱、驾驶、底盘、网联等都在被AI技术的发展所重塑。

可以说,无论是中国的新势力还是特斯拉这样的行业先驱,都已将AI视为战略制高点,投入巨资竞逐这一战场。

烧钱下的大模型军备战:选定AI落地场景

然而,汽车行业的盈利属性决定了车企在AI竞赛中不可能像互联网大厂般无限“烧钱”。整车企业普遍利润率不高,尤其在当下激烈的价格战背景下,更是财务压力山大。也因此,车企在AI研发上更需要精准聚焦场景,将宝贵的资源投入最有商业价值、用户感知强烈的领域,而非盲目追逐所有AI热点。

目前来看,车企AI落地主要聚焦两大场景:智能座舱人机交互和自动驾驶。这两方面一则直接提升用户体验,二则有望通过软件订阅等变现。例如理想专注打造“理想同学”AI助手,希望车辆成为家庭的智能伙伴,连接起用户数字生活与出行场景;小鹏则投入巨资自研“全域AI大模型”,在G7车型上搭载2200+TOPS算力的自研芯片和本地大模型,使车辆具备人般的视觉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大幅增强智能驾驶和座舱体验。

这些针对性投入体现出车企在AI时代的切入思路:有限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优先打造出能够差异化竞争并吸引用户买单的AI功能,而非遍地开花。

外部科技巨头蚕食车机:移动互联网生态对车企的挑战

在汽车智能化过程中,车企尤为面临着来自外部科技生态的侵蚀风险。典型如苹果的CarPlay和谷歌的Android Auto,这些手机映射系统让用户在车内无缝使用手机应用,几乎降维打击了早期车机系统。苹果官方数据更显示,全美98%的新车已支持CarPlay,而79%的购车者明确表示只考虑支持CarPlay的车型。这意味着一旦一家车企拒绝支持CarPlay,在美国市场恐怕要丢掉近八成顾客。用户对手机生态高度黏性的背后,是对传统车机体验不满的折射:手机上的导航、音乐、语音助手往往比车机自带应用更好用,更熟悉。

然而,让CarPlay全面接管车机界面也令车企如芒刺在背。苹果在2022年发布了新一代CarPlay方案,深度整合车辆功能:不仅涵盖中控娱乐,还接管仪表盘显示,支持调节空调座椅等车辆控制。CarPlay从原来的“合租”变成“整租”整个车机——手机俨然变成汽车的大脑,而车企的操作系统退居配角。

通用汽车意识到这一点,宁可得罪用户也不愿给苹果“做嫁衣”。2023年通用宣布旗下新电动车将逐步取消CarPlay/Android Auto,仅搭载自研的Ultifi软硬件平台,并与谷歌合作深度定制导航、语音等服务。通用高管直言:“我们不会免费让出自己的平台。”在通用看来,车内数字平台的掌控权意味着未来每年数十亿美元的软件订阅营收。

由此可见,未来外部AI厂商的入侵将迫使车企捍卫自身数字领地:一边是顺应用户习惯开放手机生态,另一边是担心核心价值拱手相让。这场博弈将长期存在。

打造车内AI护城河:本地算力、专属算法与定制模型

面对Apple、Google这些虎视眈眈的科技巨头,车企唯有打造自身的护城河才能立于不败。

首先是在算力和数据上实现本地自主可控。以小鹏G7为例,其搭载的3颗自研图灵AI芯片提供了超2200 TOPS算力,能在车端同时驱动智能驾驶大模型和座舱大模型,实现全本地运行。本地部署带来多重优势:摆脱网络依赖,在高速移动或信号不佳环境下依然流畅运行;保护用户隐私,车内摄像头/麦克风数据无需上传云端即可处理;提升响应速度,语音指令和驾驶决策毫秒级反馈,大幅改善体验。这些都是手机+云方案难以比拟的。

其次是专属用户算法和数据壁垒。车企完全可以利用现有车辆传感器收集的独有数据来训练定制模型,让AI更懂“车”与“驾驶”。例如训练面向座舱的本地AI助手(Agent),结合用户长期习惯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检测到驾驶途中口头点咖啡的指令,就自动按照用户偏好下单并导航至沿途咖啡店取餐。

举例的这种深度场景定制和用户习惯学习,是通用型手机助手难以做到的。长期来看,每家车企通过闭环数据训练出的算法,只服务于自家用户群体,形成独特的AI资产。就像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已建立起类似壁垒:数百万辆车收集的行驶视频和反馈,用于不断迭代特斯拉的神经网络,使其FSD能力遥遥领先。打个比方,即使后来者买来同样的芯片硬件,没有这些长期积累的专属数据和算法调优,完全没可能复制相同水平的AI驾驶能力。

最后,也要看到定制大模型赋能品牌差异化。

越来越多车企与AI公司合作开发面向汽车的专用大模型。科大讯飞已为50多家车企提供了车载语音大模型座舱方案,甚至推出汽车端的大模型平台,帮助主机厂训练各自风格的座舱AI。同样还有吉利联合初创团队发布了下一代座舱Agent OS,号称支持车企高效定制品牌特色的智能助手。这些举措旨在让每一辆车的AI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大脑”。通过品牌专属的唤醒词、语音风格、交互逻辑,打造出用户认同感和生态黏性。当车内AI具备本地强算力、独家算法和定制模型三大护城河时,科技巨头想在车上复制同样体验就不容易了,车企也由此掌握了抵御外部入侵的底牌。

AI功能的商业化:如何收费不“出头”?

在倾力打造AI为产品赋能的同时,车企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巨额投入如何回本?

过去消费者购车一次付费,之后OTA升级功能基本免费。但AI时代的软件功能具备持续服务属性,不少车企尝试通过订阅或解锁收费模式变现。然而定价拿捏不当,很容易引火烧身甚至引发恶评如潮。

尤其业界围绕智能驾驶辅助收费的拉锯战甚为激烈。比如,蔚来早在2020年就宣布其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NAD未来将按月订阅,定价约680元/月。但由于完整功能迟迟未落地,直到2024年7月才开始对增强版导航辅助NOP+收费,每月380元。这是国内首个大规模辅助驾驶订阅收费尝试,旨在测试用户是否愿为持续升级的驾驶服务买单。蔚来给出的策略是“三档分层”,将智驾功能切分为免费基础版、380元的中级版(高速NOA+部分城市功能)和680元的完全版。这种逐级付费模式力图避免“一刀切”收费带来的用户反感,通过免费试用+增值进阶培养用户习惯。

正如蔚来总裁秦力洪所说:“免费只是烧钱培养习惯,关键是要让用户体验到惊喜。”

然而,也有与之正相反的“一刀免费”战略。2025年4月,零跑汽车突然宣布旗下具备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车型软件全部免费,包括原本付费的高速NOA功能,并承诺退还老车主已支付费用。此举如同扔下一颗炸弹,使智驾订阅模式一夜之间“失去了正当性”。

毕竟当有厂商高调免费时,其他试图收费的车企就会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用户口诛笔伐的“出头鸟”。那如何才能正确定价呢?

其一,收费项应当是明显增值而非基础功能,确保用户理解“花钱买到更多”。其二,定价要合理参考同行。目前行业隐约形成了收费区间:基础高速NOA买断价约1万元级,高阶城市领航订阅价千元/月以内。例如华为提供的ADS高阶包一次性售价优惠后约3万元,算下来大概720元/月订阅。当然,一对比特斯拉FSD在美国订阅费199美元/月(约1400元);然而由于定价高且功能争议,订阅率一直不高。相较之下,蔚来380元的定价反倒显得中规中矩。

其三,采用软硬分离模式:硬件预埋、高阶功能后付费开通,让用户在买车时不用为尚未成熟的功能埋单,但日后可以自主选择。这避免了既要把车价抬高又让不用此功能的客户“不爽”,同时也为持续升级收费提供了渠道。总之,车企在AI收费上需要平衡好创新收益与用户感知,既不能引发价格战内耗,也要防止收费策略伤了口碑。

中外车企AI商业化案例与启示

纵观国内外主流车企在AI商业化上的探索,每家公司都在摸索独特路径,但也留下了一些有益且积极的启示:

• 特斯拉:软件订阅与生态闭环。

特斯拉通过销售FSD软件包(一次性付费或订阅)直接将AI技术变现,是当前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尽管FSD功能仍在完善,已有不少车主愿意为未来自动驾驶能力预先埋单。此外,特斯拉坚持垂直整合策略,自研芯片、高性能算力平台(如Dojo超级计算机)以及机器学习算法,形成“硬件+数据+算法”闭环生态。这套体系不仅支撑了其自动驾驶技术领先,也意味着特斯拉未来可将成熟AI技术输出授权给友商盈利。

• 蔚来、理想:服务捆绑与品牌溢价。

蔚来选择的是服务生态收费模式,把换电、升级辅助驾驶等作为持续付费服务,同时通过会员体系提升用户黏性。这种模式下用户买的不仅是车,还有整套服务体验,愿意为持续升级买单。理想则采取硬件免费升级策略,例如其NOA导航辅助系统在2024年起通过OTA推送实现全国无高精地图的城市NOA,全系老用户终身免费使用。理想相信通过持续提供领先体验来树立口碑,从而在新车定价和销量上获得回报。就像这一次赌命的i6还未上市,但是VLA的智驾口碑已经将气氛烘托足够。

• 小鹏、华为系:技术卖点转化销量。

小鹏汽车押注于“全栈自研+高性能硬件”打造差异化AI功能,以G7为例号称“全球首款L3级算力AI汽车”。这种技术领先性成为营销卖点,有助于吸引科技爱好者买单,从而通过销量提升来摊薄研发成本。华为则扮演第三方供应商角色,将其先进的座舱和智驾AI方案(Harmony座舱、ADS自动驾驶)提供给传统车企(如赛力斯AITO、阿维塔等),以技术授权收入作为商业模式。这为缺乏IT基因的车企提供了一条快速搭载AI的捷径,同时华为也获益颇丰。

• 传统车企:谨慎前行,渐进变现。

传统跨国车企在AI商业化上相对保守。一方面他们资源雄厚,会通过投资初创或合作方式跟进AI,另一方面在用户收费上则试探前行。例如梅赛德斯推出Drive Pilot L3级驾驶在特定国家收费选装,BMW尝试针对部分舒适性功能订阅付费(虽因用户抵触而调整)。这些案例提醒我们,技术成熟度和用户心智非常重要:在用户认可价值之前,贸然收费易遭反噬。因此传统车企多选择技术成熟一项、收费一项的渐进路线,以免破坏多年累积的品牌忠诚度。

综上,汽车行业的AI竞赛已经从拼投入进入到拼产出的新阶段。中国车企在AI战略上高歌猛进,但也需精打细算,将AI技术真正转化为用户愿意买单的产品力,才算跑通商业闭环。从理想、蔚来的实践看,平衡好创新和盈利是关键:即通过免费和增值服务组合,既能吸引用户,又能为公司造血。而像特斯拉、小鹏这样敢于下注前沿技术并把它包装为卖点的做法,则启示后来者:唯有打造出自己的AI护城河并讲好故事,才能在这场赛道中跑得更远。未来几年,车企的AI战略成败将逐步见分晓,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windows11安卓系统,创... 亲爱的读者们,你是否也像我一样,对即将到来的Windows 11操作系统充满了期待?而这次,微软竟然...
让学生在田间地头找到人生闪光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宏炜 今年9月,刚刚获评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的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最近...
安卓系统备份应用数据,全方位数... 手机里的宝贝照片、重要文件、游戏进度,这些你都备份了吗?别等到手机一摔,哭鼻子的时候才想起这些。今天...
安卓手机应用多开系统,多任务处...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安卓手机里是不是也藏着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安卓手机应用多开系统!没错,就是那个让...
安卓系统扩展程序安装区,探索安... 你有没有发现,你的安卓手机里藏着一个个小小的宝藏?没错,就是那些神奇的扩展程序!它们就像魔法一样,让...
售卖48个淫秽视频获利10元,... “80后”男子王某,向他人贩卖视频49个,获利10元,而经鉴定,王某贩卖的49个视频中,有48个视频...
安卓系统消息推送机制,消息推送... 你有没有发现,每次打开手机,安卓系统都会给你推送各种各样的消息?是不是有时候觉得这些推送有点烦人,但...
通州区发布2025年下半年中小... 教师资格认定条件 (一)受理范围 1.本区户籍的社会人员(含在职、待业人员); 2.持有有效期内本区...
西方多国承认巴勒斯坦国,意味着... 在美国和以色列的威胁阻挠下,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多国仍如期掀起对巴勒斯坦国的“承认潮”。对此,以色列...
2026—2028学年面向中小... 据《湖南省教育厅等9部门关于印发〈面向中小学生的全省性社会竞赛活动管理办法〉的通知》(湘教发〔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