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巴黎车展在法国巴黎凡尔赛门展览中心举办。
当时,零跑汽车的 ceo 表示:
“三年后,中国的纯燃油车可能会消失,或者说只是油车爱好者才有的东西!”
如今近一年过去了,抛开争议来看,再看他的预言,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从增长速度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因为2020年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还只有 5.4%。
但到了2023年,已经攀升到 31.6%;而到了2024年全年,这个数字更是突破 47.6%。
换句话说,短短四年间,新能源的占比直接翻了快十倍。
要知道,这可不是一两家企业“用力过猛”,而是整个产业链在集体推着往前跑。
按照这个速率算,每年的提升差不多在10个百分点左右——
也就说,到2027年前后,留给燃油车的市场空间,真的不会太多了。
更关键的是,这个账还不能用“线性逻辑”去算。
因为市场过了某个临界点之后,往往会出现加速淘汰效应:
因为车企不会等到最后一刻才转型,4S 店也不会冒着风险继续压燃油车库存,零部件供应商更是会提前调整产线。
说白了,等到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60%,整个市场格局可能瞬间翻篇——
过去几十年搭建起来的燃油车“庞大帝国”,很可能在短短几年里轰然坍塌。
这不是夸大其词,拿本田汽车来说,之前就官宣过:
到 2025年,电动化车型在其产品阵容中的比例将超过 50%;而从 2027年开始,将不再投放全新的纯燃油车型。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个在中国卖了几十年的“油车巨头”,已经明确放弃了燃油车的未来。
不仅仅是本田,丰田、日产其实也在加快脚步。
拿丰田来说,多家媒体报道,它在华合资公司正计划在未来 2-3 年内引入插电式混动系统 ——
虽然目前还处在“规划/消息”阶段,但这个信号本身就很关键。
而日产在中国则有类似动向。
根据最近公开的信息,日产正加速推出纯电与插混车型:
像最近大火的日产 n7就很典型,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全力电动化最重要的一步!
这些动作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清晰——
车企们都明白,一旦新能源渗透率破60%,再继续投放纯燃油车,不但卖不动,还可能砸在手里。
更现实的例子是 4S 店。
过去两年,全国已有 4000多家传统经销商退网,很多就是因为卖油车亏损,撑不下去。
与此同时,新势力的直营门店和国产品牌的新能源体验中心,却越开越多。
所以当你看到“车企自断燃油车后路”的新闻时,千万别觉得遥远。
那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它们提前嗅到了“油车崩塌”的临界点。
当然,从个人消费的角度来看,其实也无需悲观。
哪怕新车市场逐步收缩,马路上几亿辆燃油车的存量,还会陪伴我们很多年。
因为截至2025年,全国燃油车保有量依然在 3亿辆左右——
这意味着即便新能源车销量飞快增长,每年替换掉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说白了,哪怕到了2027年,新车中大多数都是新能源,但街头巷尾的油车依然会是主流。
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就算能到100%,想要替换这种场景,都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
而一些机构的研究,也否定了这个说法。
它们分析数据发现:到 2030年,中国新车销量中,燃油车大概还会占 30%左右。
换句话说,燃油车的“消亡”绝不是一夜之间,而是一个缓慢爬坡、渐进替代的过程。
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农村地区,充电条件有限,消费者观念更偏向“买车就是图稳定”,他们的选择依然会偏向燃油车。
再加上部分细分市场的刚需——比如长途物流、性能车爱好者——燃油车也不会在2027年彻底消失。
所以,当年朱江明那句“三年后燃油车将消失”,更多是一种“趋势判断”而非字面意义上的现实图景。
趋势没错,节奏却没那么快。
真正意义上的告别,可能要等到 2035年甚至2040年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