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刷到个新闻,浙江的孙某喝了一箱啤酒,仗着借来的车有辅助驾驶,凌晨就敢开上高速。结果才十分钟,车直接追尾半挂车,车头撞得稀碎,他自己腿也折了,最后还被判了三个月拘役。当时我就琢磨,现在自动驾驶车越来越多,真有人觉得喝酒后开这个能躲酒驾?
直到 2025 年这新规一出来,算是把话说死了:只要你喝了酒,哪怕只是启动车辆让它挪个位置,不管开没开自动驾驶,都算酒驾。这话可不是我瞎编的,北京东城法院去年判的案子早就给了答案 —— 闫某某深夜喝完酒,觉得路上没车,开着带自动驾驶的新车回家,被交警拦下时酒精含量都超 200 毫克 / 100 毫升了。他辩护律师说有自动驾驶能减轻危害,法院根本没采纳,最后照样判了拘役。
可能有人会犯嘀咕:我车是 L2 级的,能自己保持车道、跟车距离,我就坐在旁边看着,也算驾驶吗?这话还真问对了,我特意去查了那个《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现在市面上卖的车,甭管宣传得多玄乎,基本都是 L2 级以下的辅助驾驶。说白了,这系统就是个 “副驾驶”,帮你搭把手还行,真遇到突发情况,还得驾驶员立马接手。你喝了酒,反应慢半拍,哪能及时处理啊?
更让人吃惊的是四川那个案子,车主李某喝醉了直接躺副驾睡觉,说自己提前设了自动驾驶路线,车不是他开的。结果呢?酒精含量都 262.6 毫克 / 100 毫升了,法院照样判他危险驾驶罪,拘役五个月。民警后来解释得特明白:只要你酒后启动车辆,让车动起来了,就构成酒驾。这逻辑其实特简单,就像你把刀递给醉汉,哪怕没亲手伤人,责任也跑不了。
2023 年底新出的那个醉驾司法解释也说得很清楚,血液酒精含量超过 180 毫克 / 100 毫升,基本就别想缓刑了。想想看,平时朋友聚会喝几杯啤酒,酒精含量就可能超标。以前还能找代驾,现在可别抱着 “自动驾驶能救场” 的侥幸心理,真不值当。
我身边有个开新能源车的朋友,以前总炫耀他的车能 “自动泊车”“高速领航”,看完这些案子后,现在喝酒别说开车了,连碰都不碰方向盘。他说现在才明白,这些智能功能是为了让清醒的人开得更轻松,不是给醉酒的人当 “挡箭牌” 的。
其实法律这么规定,说到底还是为了安全。现在的自动驾驶技术还没到能完全让人放手的地步,L4、L5 级那种真正的无人驾驶,也就在封闭园区里试试水。咱们普通车主,千万别被车企的宣传绕进去,把辅助功能当成 “免罪金牌”。
说真的,喝酒不开车这话听了多少年了,现在只不过多了个 “自动驾驶” 的新情况,但核心没变 —— 只要沾了酒,就别碰车。2025 年这新规更明确了底线,启动车辆就算违法,根本没空子可钻。与其琢磨怎么规避处罚,不如踏踏实实叫个代驾,或者住一晚再走,毕竟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最后想跟大家说,技术进步是好事,但不能用在歪门邪道上。别拿自己的自由和别人的生命赌,真出了事,再多的解释也没用。希望大家都能记在心里,平平安安出门,顺顺利利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