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波 实习生 孙雨彤 通讯员 冷雪 张鹤鸣
“青岛地铁将全面推进AI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赋能应用,力争2027年实现新一代智能终端与智能体赋能90%以上的业务场景应用,2030年,基本实现轨道、低空人工智能100%场景赋能。”9月18日,在2025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CAMET论坛(MetroTrans2025)上,青岛地铁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说。作为本次展会特邀协办单位,青岛地铁集团不仅牵头承办N5馆(人工智能暨绿智融合展区)及AI论坛,更在展会期间重磅发布《“人工智能+”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启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行动。这一方案的发布,标志着青岛地铁在城轨智慧化转型中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样板”。
行动启动:
“人工智能+”方案锚定2027年目标
9月18日,在2025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CAMET论坛上,青岛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发表《AI赋能创新驱动迈向城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主题演讲,系统介绍了青岛地铁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实践,展现了以人工智能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坚定步伐与显著成效。“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方向,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进一步明确“持续推进”要求。今年6月,青岛地铁聚焦安全生产、成本管控、服务精准性与管理精细化等核心挑战,启动方案编制工作;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后,青岛地铁迅速组织全员专题学习,结合国家部署完善方案内容,确保政策落地转化。
方案明确提出,力争2027年实现超90%业务场景“新一代智能终端与智能体赋能应用”,推动“业务重构、流程再造、组织变革、数据共治”四大转型,构建高度智能、人机协同、业务融合、流程集约、共创分享的双主业现代化发展格局。张君在展会主题演讲中强调:“对地铁企业而言,‘人工智能+轨道交通’已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更是‘抢答题’——既是顺应时代浪潮、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关键一跃,更是深化改革创新、锻造核心竞争力、扛起国企使命担当的生死之战。”
体系构建:
“16521攻坚行动”绘就转型路径
《“人工智能+”三年行动方案》围绕“全要素、全过程、全领域”三大维度,构建“16521攻坚行动体系”,为城轨行业智慧化转型提供系统性框架。
“1”个总目标锚定“构建人工智能与轨道交通、低空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新业态”,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青岛地铁核心业务及新兴战略赛道深度绑定。“6”大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规划、以人为本、问题导向、场景驱动、科产融合、与时俱进”,确保技术创新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例如“场景驱动”原则要求所有AI应用必须解决实际业务痛点,如安全生产中的高危作业替代、运营中的客流预测调度等。
“5”大AI基础设施行动聚焦“算料、算法、算力、平台、安全”,夯实智慧化转型根基:“算料”即构建高质量城轨业务数据集,“算法”研发适配城轨场景的专属模型,“算力”建设自主化智算中心,“平台”打造一站式AI应用支撑体系,“安全”建立全流程风险防控机制。“2”大主营业务AI赋能行动直指“人工智能+轨道交通”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前者覆盖建造、运行、运维、企管全业务链,后者探索无人机巡检、轨道接驳等创新场景。“1”套保障体系则从组织、人才、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撑,确保方案落地见效。
这一体系的构建,源于青岛地铁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当前城轨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青岛地铁以“1635”发展战略为指引(瞄准“双一流”目标,坚持“六个强化”理念,“三位一体”推进路径,聚焦五大赛道),将人工智能作为破解发展瓶颈的核心抓手,通过系统化布局实现从“技术应用”到“生态构建”的跃升。
成果落地:
垂域大模型与智能体实现场景覆盖
在MetroTrans2025展会“第二届城市轨道交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专场,青岛地铁同步发布垂域大模型及11个智能体,将“人工智能+”战略从规划推向实践。这是继2025年4月牵头研发我国城轨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后,青岛地铁在技术落地层面的又一里程碑。
“1+26”智能应用体系是核心成果之一:以1个城轨行业大模型为技术基座,构建覆盖“建造、运行、运维、企管”四大板块的26个智能应用,形成“大脑+神经末梢”的智能协同网络。青岛地铁率先研发了设备维修类、乘客服务类、应急处突类等高频场景的11个智能体,11个智能体分为设备维修类、乘客服务类、应急指挥类、运输组织类、办公服务类五大方向——设备维修类智能体可自动完成检修排程、故障诊断、报告编写;乘客服务类智能体实现“进站-途中-出站”全程服务闭环;应急指挥类智能体提升跨专业故障处置效率。运输组织类智能体实现运输组织全环节AI化,包括定运力配置、算可用车数、定执行方案、做计划优化;办公服务类智能体实现标准快速查询、数据智能统计、知识精准问答、员工技能考评自动出判题,并提供标准步骤指引,大幅提升办公效率和执行准确性。部分智能体已在6号线试点应用,实现了减少约70%人工操作流程,提升30%以上的复合用工效益和70%以上的故障处置效率,有效推动了业务重构、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
以乘客服务智能体为例,其应用已展现显著成效:系统通过AI识别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自动分析乘客类型及实时位置,调度就近工作人员提供帮助;同时,通过智慧车站系统小模型将需求同步至目的地车站,工作人员提前规划接站点位,服务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60%。设备维修智能体则整合多专业数据,实现故障溯源从“人工排查几小时”到“AI诊断分钟级”的突破。
技术架构上,青岛地铁采用“混合专家型大模型+小模型”模式,参数规模达百亿级,既具备通用AI能力,又适配城轨垂域场景。正如展会现场展示的“大模型+TACS系统(列车自主运行系统)”联动,可实时优化列车运行计划,响应突发客流变化,体现“大模型+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
在智慧建造方面。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自主研发的智慧工地平台已纳入1.75万名建设者、800余家分包商,实现全员实名动态管控,风险、隐患闭环管理,巡查效率提升30%,工程资料电子化,年节约2300万元;同步研发建筑行业大模型及工程建设智能体,推进安全主动化、质量进度精准化、成本管理联动化场景落地。
在智慧运行方面。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行车、智慧车站、智慧场段,实现对行车控制、客流趋势、服务质量等全方位智慧化调控。其中,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具备系统更安全可靠、运行更智能自主、运营更高效灵活、经济效益更好、更易互联互通和旧线改造等优势,建设投资降低10%,调试时间减少30%,全寿命周期成本节约20%,折返效率提升21%,可实现任意点12秒折返,TACS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国际领先。
赋能未来:
场景落地与行业协同共探新生态
从技术成果到实际效益,青岛地铁的AI实践已显现“降本、增效、提质”的多重价值。数据显示,智能体应用后,乘客主动服务提升超60%,生产作业流程缩减超60%,运营成本降低超30%;目前,青岛地铁线网远景规划21条线路、900公里,已批复13条、506公里,全部开工建设;其中8条线路、352公里已开通运营,日均客流150万人次,另有8条线路、154公里在建。按规划,2028年青岛地铁506公里线网全面建成后,每年可节省运营成本超10亿元。
未来目标更具前瞻性:2027年实现90%业务场景AI赋能,2030年达成“节电30%、降碳50%”的绿色目标。为实现这一愿景,青岛地铁在展会N5馆(人工智能暨绿智融合展区)全方位展示技术落地场景——替代人工完成高危巡检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具备灵活移动能力的轮足巡逻机器人、探索“空中+地面”立体运维的低空经济应用方案等,让观众直观感受AI技术如何重塑轨道交通运营模式。
行业协同是青岛地铁的另一重要布局。张君在演讲中向全行业发出邀请:“青岛地铁愿与各方携手,共商场景、共研技术、共促发展,打造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和标准体系。”这一倡议呼应了MetroTrans2025“创新破局迈向城轨发展新阶段”的主题,青岛地铁通过开放自身场景、共享技术成果,推动城轨行业从“单打独斗”走向“生态共创”。
此次展会,青岛地铁以“全产业链协同”姿态亮相,30余家分子公司集体展示AI技术在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应用,不仅彰显了企业自身的技术硬实力,更为全国城轨行业智慧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岛样板”。随着“人工智能+”战略的深入推进,青岛地铁正从“轨道运营商”向“智慧城轨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为城轨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