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经销日产等其它汽车品牌,但这是我们第一次遇到品牌方会在一周内派工程师来现场解决技术难题的,瑞士市场对MG而言或许不大,但我们感受到了重视。”一位瑞士经销商对上汽欧洲工程中心的工程师说。
市场研究机构Jato Dynamics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上汽在欧洲28国市场的销量达到15988万辆,同比45%的增长,让上汽成为欧洲市场当月销量同比增幅最大的车企。
当前,全球贸易战四起,上汽是在欧洲市场承压最重的中国车企。去年10月,欧盟宣布对比亚迪、吉利,以及上汽分别加征17.4%、20.0%和38.1%的关税。
在极具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乌卡时代(VUCA),中国汽车品牌的“出海”征程看似鲜花着锦,实则“烈火烹油”。
上汽通过长期深耕海外市场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合规筑基、用户为本、服务落地”系统化策略,让销量数据成为上汽“出海”征程中最有力的注脚:根据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 (SMMT)数据,今年1-8月,MG在英国市场销量超5辆,市占率4%,位居中国品牌汽车出海销量第一。在意大利市场,MG在今年前8个月销量突破3.5万辆,同比增长33%。在德国市场,MG 8月销量2140辆,比去年同期销量增长260%,1-8月累计销量超1.5万辆。
造“本地好车”,消除“水土不服”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市场的出口量骤降63%,俄罗斯已不再是中国汽车的第一出口目的地。中国汽车在当地销量下滑除了有地缘政治的原因,质量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俄罗斯消费者调查显示,61%的人觉得中国车不完全适应当地天气,42%的人担忧腐蚀问题。中国汽车在俄罗斯极寒暴雪天气下,遭遇“水土不服”。
今年4月,上汽集团海外战略3.0——“Glocal战略”。全球视野、本土深耕,是上汽长期进行海外经营的最深体会。对上汽而言,全球化不是“产品搬运”,而是“在地化重构”,要从造“中国好车”转向造“本地好车”。
“欧洲消费者,尤其是英国消费者,目前不喜欢太激进的智驾系统。”上汽英国公司的工程师Steve表示,英国的乡间小道道路不平整、弯道多、路窄,过于激进的智驾系统会让他们失去安全感,为此,上汽快速组建一支小团队奔赴英国,与当地工程师共同对产品进行优化,新车的智驾系统在上市后收获了用户的好评。
上汽海外战略行至3.0,在海外市场、售后、质保部门的长期努力下,上汽已经掌握了“全球用户特征普查”的全面结果,梳理出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用户习惯、油品差异等四大类区域特征,总结出80条差异化失效原因,提炼出117条针对性改进措施,形成了高温、防腐、五星安全等多个“区域加强设计包”。
路试团队则成为“在地化验证”的尖兵。为了适应欧洲的冰雪路况、英国的特殊路牌、澳新的复杂地形、中东的极端高温、拉美的崎岖山路,他们足迹踏至五大区域,制订42项专项测试规范,适用531个海外专属场景、近5000条测试条目,让每一款出海车型都经过“全球路况体检”。
海外市场的“派出所”,树立品牌口碑
“海外市场最怕‘远水解不了近渴’。”上汽欧洲工程中心(筹备组)的工作人员把自己的工作称为上汽在欧洲的“派出所”,既要在新车型进行产品定义的初期,做好全面的合规工作,也要摸清海外消费者的具体用车场景,对新车进行适应性改进,在经销商维修车辆遇到问题时,更要第一时间赶到,提供技术支持,让海外用户吃下“定心丸”。
日系车作为车企全球化的样本,给中国车企很好的启示。中国汽车目前纷纷以泰国作为出海“桥头堡”,但中国军团暂时难以撼动丰田等日系车在当地的市场份额和口碑,原因在于,凭借在泰国的1200多家4S店,丰田汽车配件等待周期仅为3天,而中国品牌往往因为本地缺乏核心零部件,需要等待进口,导致售后服务周期明显拉长。
为了提高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度与满意度,MG已在中东、欧洲等重要市场建设配件库。在迪拜,MG在赫尔曼仓库中的备件可以为中东地区,特别是沙特和阿联酋提供快速供货服务。赫尔曼中东负责汽车物流负责人卡吉说:“如果车主急需配件,我们能在一天内配送到位。”
快速配送能力源于MG在赫尔曼仓库配备了大量零部件。这个仓库也从最初的2000平方米扩大到了现在的8000平方米。卡吉指着隔壁的另一间仓库说:“8000平方米也不够用了。很快,那间仓库也要腾出来,给MG存放零部件。”
配件库在硬件条件上缩短用户维保车辆需要的时间,而“派出所”则从服务等软实力上提升了海外用户对MG的信心,工程师说,“我们要把技术实力转化为用户认可的产品体验,让我们的车不仅是‘中国造’,更是‘本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