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问我,选车时盯着碰撞安全看,到底电动车和燃油车哪个更靠谱?说实话,我之前也懵过,直到翻了一堆碰撞测试报告和真实事故记录,才算摸出点门道。今天就跟大家好好唠唠,用数据说话,不带任何偏见。
先给大家说个真实发生的事儿,广州高速上曾有过一场对撞 —— 纯电车和燃油 SUV 迎头撞上。监控里看得清清楚楚,燃油车的引擎盖瞬间就折成了波浪形,油箱漏了油,在地上拖出十几米的火蛇;而电车呢,底盘像块扎实的钢板似的平移出去,听说电池组在一百多毫秒内就自动切断了高压电。最后结果挺让人唏嘘的,电车车主就肋骨骨裂,燃油车司机却在 ICU 抢救了三天。
这事儿其实不是个例。美国有个叫 IIHS 的机构,2022 年做过研究,说同类型的车比下来,电动车乘员受伤率比燃油车低了 40%。我当时看到这数据还挺意外的,后来才明白,电动车的车身设计确实有先天优势。你想啊,燃油车车头得装发动机,碰撞时主要靠引擎舱溃缩吸能;但电动车不用装发动机,车头的空间能做更坚固的防护结构,而且电池组平铺在底盘,相当于给车身加了层 "钢甲"。
就像之前新华社和中国汽研搞的那个超级碰撞试验,用一汽 - 大众 ID.7 VIZZION 做测试,模拟车子撞到隔离带还刮到底盘的极端情况,速度给到了 65 公里 / 小时,这可比国家规定的测试标准严多了。事后专家去检查,发现这车的 A、B、C 柱都没严重变形,连机械门把手都能正常打开 —— 这点特关键,万一出事,隐藏式门把手弹不出来可就麻烦了。假人脚下也没被零件卡住,生存空间妥妥的。
不过燃油车也不是全无优势。比如追尾工况里,燃油车反而更稳定些。毕竟电动车的电池组大多在底盘后部,追尾时重心偏移的风险比燃油车高。而且燃油车的油箱防护虽然标准老点,但这么多年下来,技术也算成熟了。只是有组数据得提一嘴,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统计过,每 10 亿英里行驶里程里,燃油车起火 35 起,电动车才 5 起。只是电动车一旦起火确实棘手,电池热失控起来,温度能窜到 2000℃,灭火得用好多水。
说到主动安全,也就是避免事故发生的能力,电动车的优势就更明显了。现在新出的电动车基本都带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这些功能。特斯拉有数据说,开了 Autopilot 辅助功能后,事故率比普通燃油车少了近 9 倍。问界 M9 的那个自动驾驶系统更厉害,能识别 200 米外的静止车辆,比燃油车常用的雷达方案多了 80 米预警距离 —— 这几十米的差距,说不定就是事故和安全的分界。
但我得跟大家交个底,电动车的维修成本是真不低。中保研的数据显示,低速碰撞的话,电动车维修成本比燃油车高 37%。之前看理想 L8 做测试,15 公里时速追尾一下,就因为毫米波雷达支架断了,维修费直接超 2 万,换作同级燃油车,可能换个防撞梁就行,花不了几千。不过好在现在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质保都给得足,大多是 8 年或 16 万公里,比燃油车的质保期长多了。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电动车的安全性能居然能 "进化"。特斯拉去年就通过软件更新,把自动紧急制动的生效速度从 80 公里 / 小时提到了 120 公里 / 小时。这要是燃油车,出厂时安全性能是啥样,这辈子基本就定了,没法后期升级。当然啦,燃油车在极端天气里也有优势,比如冰雪路面,机械四驱系统的可靠性比电动车高,失控率能低 12%。
其实说到底,没有绝对安全的车,只有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如果你每天通勤距离不长,在意主动安全配置,电动车确实值得考虑;但要是经常跑长途,又怕后期维修贵,燃油车可能更省心。毕竟安全这事儿,除了车子本身的性能,咱们开车时集中注意力、遵守交通规则,才是最关键的。
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儿,这些数据和案例都是我一点点扒出来的,希望能帮到正在选车的你。最后求个支持,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准发财,咱们下次接着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