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安全技术要求”标准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11月22日,正式标准有望于今年年内发布,这也意味着车企需要内部紧急修改设计方案。
继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官网发文,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后,时隔4个月后,隐藏式门把手的去留终于有了定性。
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中最为关键的变化是,针对目前行业所关注的“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明确禁止使用。
全面禁止加测试
在上述《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明确指出,“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外门把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安全技术要求”同时明确,“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 60mm×20mm×25mm”。
而针对车内门把手,则要求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按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应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情况下,通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释放门锁并开启车门。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具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作为机械应急车门内把手。
此外,草案还要求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应易于车内乘员识别,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这意味着不管在什么场景下,车门把手都不能处于隐藏状态之中。也就是说,目前市面上任何形式的全隐藏式门把手将被禁止使用,仅有半隐藏式门把手、此前的老式门把手能够满足技术标准。
除此之外,在草案中还有针对门把手的新增测试,比如要求对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制定了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车辆低压系统断电场景的考核。这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
对于此次门把手修改,官方作出说明称,“本文件针对汽车车外门把手的事故后功能、布置位置及手部操作空间,新增了相关要求,从而提升救援的便利性”。
热门新能源车型几乎“全军覆没”
近些年来,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水平的突飞猛进,各个车企在硬件设置上拉开距离的同时,设计上也要别出心裁。“隐藏式门把手”也成为车企设计的心头好,根据第三方数据统计显示,今年4月的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排名前100名的新能源车型中,隐藏式门把手的搭载率约为60%。
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人士指出,按照新规来看,问界M9、理想全系(理想ONE除外)、蔚来全系、路虎揽胜、特斯拉Model S/X/3/Y、比亚迪热销车型海豹、汉等以及小鹏汽车全系等全隐藏式电动门把手,均需重新设计。
小米SU7、大众ID.系列、问界新M8/7那种可以手扣进去按压解锁的半隐藏式电动门把手,从规定上来看基本合规;小米YU7虽然也需要手扣进去解锁,但外表是平面,也算作全隐藏式,需要重新设计。
从数据来看,如今隐藏式门把手无疑成为热门,但随着热度而来的还有安全隐患不断。
根据媒体报道,有SAE论文数据显示,隐藏式门把手对轿车风阻系数改善仅0.005-0.01Cd,远低于车企宣称的0.03Cd。而在成本上,单个电子门把手成本是机械式的3倍,但故障率却是后者的8倍。
由于故障率高,这导致新能源汽车的维修费用增加。有媒体曝光的某头部新势力售后数据显示,门把手故障占整车维修案例的12%,且不少需更换总成。
在安全性上来看,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断电现象,使电动式外门把手、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中保研碰撞测试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此外,据消费者协会统计,2024年因隐藏式门把手夹伤儿童手指的投诉同比增长132%;据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数据显示,2024年因车门把手故障导致的交通事故同比增长47%,其中隐藏式门把手占比高达82%。
由此不难窥见,隐藏式门把手带来的隐患和潜在威胁性。此次《要求》的出台将有望与之前出台的《新电池国标》等硬性条例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向安全性更高的方向出发。
据悉,“安全技术要求”标准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11月22日,正式标准有望于今年年内发布,这也意味着车企需要内部紧急修改设计方案。
“下一步,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结合征求意见反馈情况,进一步完善标准草案,确保标准条款适配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加快标准制修订进程,确保各项安全技术要求有效落地、见行见效,筑牢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屏障,为提升汽车产品安全全水平提供坚实的标准支撑。”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戎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