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严重供过于求,眼下,国内各大车企普遍面临卖车难。为了拉动汽车销量,各种举措层出不穷。而密集推出新车型,则是重要举措之一。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汽车媒体忙得不可开交,频繁参加各大车企的新车上市发布会。据不完全统计,仅9月份车企推出的全新车型和改款车型就有50多款。除了大量线下发布会,还有不少线上发布会。
从豪华品牌到大众化品牌,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各类新车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涵盖轿车、SUV、MPV等多种车型。
这些新车型配置不断升级,设计也愈发新颖,指导价或是增配不增价,变相降价。或是增配又降价,直接降价。由此可见,国内汽车价格大战并未止歇,而是化明为暗。
然而,在看似繁荣的景象背后,一个关键问题摆在了行业面前,新车扎堆上市,真的能如预期般拉动销量吗?
新车加快上市无疑是车企精心策划的市场攻势。一方面,是技术进步与创新驱动的结果。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汽车制造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新能源技术逐渐成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日益完善,新材料的应用也让车身更轻量化且坚固耐用。车企将这些新技术融入到新车型,以吸引追求时尚、注重科技体验的消费者。这些技术创新成为新车型的一大卖点,对部分消费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压力迫使车企加快推陈出新步伐。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早已是买方市场,任何一个级别的车型都有许多竞品。消费者选择性越来越大,口味也越来越挑剔。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车企必须不断推出差异化的产品。外观造型上,设计师们绞尽脑汁打造出更具辨识度的前脸、流畅的线条和独特的尾部设计;内饰方面则注重质感与舒适性的提升,选用高档材料,优化座椅布局和人机交互界面。价格策略也成为竞争的关键手段之一,不少新车在定价时都充分考虑了性价比因素,试图通过合理的价格定位抢占市场份额。
但现实情况没有那么简单乐观。尽管新车型亮点频出,可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却复杂得多。目前国内新车销量中,增购和换购占了绝对多数。这些消费者已经相对成熟,不是车市小白。他们的购车意向,不太容易被外部因素左右。部分消费者长期使用某品牌车辆,对其性能、质量和售后服务十分信任。面对其他品牌更具吸引力的新车型,也可能继续选择原品牌。一些老牌合资车企的用户群体,对品牌的认同度较高,往往不会轻易转向其他品牌或新能源车型。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给新车销售也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国内经济增长虽总体平稳但面临内需不振的问题。对许多家庭来说,购车毕竟是一项重大支出,需要综合考虑家庭收入稳定性、未来预期以及其他生活开销等因素。当经济形势不明朗时,消费者会更加谨慎保守,推迟或取消购车计划。特别是中高端车型的目标客户群体,他们对经济变化的敏感度更高,可能会优先确保储蓄安全而非立即入手新车。
过去两年,国内汽车销量增长,主要是以价换量取得的,整个汽车行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中国汽车销量之所以能取得两位数增长,主要是出口大幅增长所致,国内销量增幅有限。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汽车国内销量2557.7万辆,同比增长1.6%,比2017年的最高点2798.8万辆,少了241.1万辆。在以旧换新等支持汽车消费的政策推动下,2025年的总体形势还不错。从今年前8月的情况来看,整体销量(含出口)和国内销量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前8月国内销量达到1683.6万辆,同比增长12.3%。如果后4个月国内销量实现1000万辆,全年可达到2683.6万辆。仍低于2017年的最高点。
新车扎堆上市,能否拉动销量?并非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对于少数极具竞争力、精准契合市场需求且营销得力的车型来说,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的销量增长。但就整体市场而言,要实现全面的销量大幅提升并非易事。
面对当前竞争极为激烈的国内存量汽车市场。汽车企业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增长,而要追求一定数量的前提下确保稳定的效益。车企在产品研发初期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真实需求,不能一味追求表面的配置堆砌,更要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在营销推广方面,应制定差异化策略,避免同质化竞争导致的内卷。同时,加强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口碑传播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实现可持续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