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刷到河南新乡的暗访视频,我真是倒吸一口凉气。卫河边那几间蓝色铁皮房,看着不起眼,里头全是退役的新能源车电池,机器一响,粉尘飞得人都看不清,刺鼻味儿隔着屏幕都好像能飘过来。
你别说,这场景比我想象的还离谱。工厂老板居然说 “这里算干净的,有的车间进去就一身黑”,合着他们对污染压根没概念?更吓人的是那些泡在桶里的电池,水都黄得发暗,负责人还嘴硬说 “没有生产废水”,这骗谁呢?旁边就是河,下雨一淹,这些含氟化物的污水不全流进河里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行里的猫腻多了去了。东莞有家厂更胆大,鼓包的电池拆吧拆吧,居然能拼成小电瓶卖给电动三轮车用。这些 “三无产品” 没质保,店家都是打一枪换一炮,消费者买了坏了都没地儿说理。运输环节更扯,锂电池明明是危险品,非要标成 “音响”“易碎品”,就为了省点钱,真不怕路上炸了?
有意思的是,这边小作坊忙得热火朝天,正规军却在饿肚子。工信部都列了一百多家白名单企业,可他们产能利用率还不到四分之一。为啥?还不是小作坊不用投环保设备,成本低得离谱。正规厂光一套尾气处理设备就得几百万,哪拼得过那些偷偷摸摸的?
前阵子国务院刚过了个回收体系的行动方案,说要 2025 年建成全覆盖网络,回收率得超九成五。听着挺美,可执行起来难啊。现在连电池放电都没明确规定,小作坊随便泡点盐水就处理了,正规流程根本没人遵守。专家说那些废气里有氰化物,吸多了要出人命,这哪是回收,简直是慢性投毒。
我想起之前在新乡看到的细节,有家有环评的厂,实际生产和报告上写的压根两码事。老板还得意说认识环保所的人,检查来了停两天就完事。这监管要是跟不上,再好的政策也是白搭。欧洲那边早立法了,生产者得管回收,咱们这儿专门的法律还没影呢。
真不是我较真,新能源车吹了那么多年环保,要是电池最后变成污染源,那不成笑话了?去年碳酸锂涨价那阵,废电池价格都翻倍了,小作坊更疯了,全国的退役电池往新乡运,就为了提炼点贵金属。可这钱挣得也太黑心了,把河污染了,老百姓喝什么?
现在政策说要建溯源平台,全程监控电池流向,这主意倒不错。但关键得落实啊,要是还像以前那样,白名单企业吃不饱,小作坊野火烧不尽,那 2025 年的目标就是句空话。那些投入几百万环保设备的正规厂,总不能让他们活活饿死吧?
前几天跟个修车师傅聊天,他说好多老车主换电池时,根本不知道该交去哪,4S 店回收给的钱少,小贩子给得多,肯定选后者。你看,回收渠道不畅通,消费者也没办法。要是车企能把 “以旧换新” 做实,谁愿意找小贩子啊?
说到底,这事儿就是个死循环:没法规管不住小作坊,没补贴撑不起正规军,没渠道留不住旧电池。环保隐患就像颗定时炸弹,现在不解决,等退役电池多了,麻烦就更大了。真希望那些检查别再走过场,让河边的小作坊彻底关张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