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强势崛起,不管是外界,还是业内,都更多的把注视的目光聚焦在一些新的造车势力上,尤其是近两年,所谓的“智能驾驶技术”出现,似乎人们只记得某某互联网公司的AI技术、某某公司的芯片、某某公司的系统,而忽略了汽车本身,这才是真正的核心部分。
近日,上汽集团公布半年扣非净利润54.3亿元,同比暴涨432%,对比去年同期营收下跌12.4%,今年的利润就翻了4倍多,这家老牌企业是如何在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围追堵截中实现逆风翻盘?是重新定位后“知耻后勇”,还是开辟了什么新的赛道,或是又研发了什么新的爆款车型?这当中的玄机着实让人费解。
利润翻4倍其实有“内幕”
今年是上汽集团成立的41周年,作为业内公认的老牌企业,上汽的诸多车型也是深入人心。可是,无法否认的是,任何时代,任何行业,都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和创新举措,因为市场不是一个无穷大的容器,而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滤器,消费者也只认综合性能更好的产品,即便某个产品已经在市场上流通数十年,但如果这个产品长期停滞不前,没有相应的创新改变,一样会被时代日新月异的科技洪流淹没。
上汽作为最早研发电动车和新能源的汽车厂商之一,却没有在这股汹涌的巨浪中展现自己应用的实力,反而是沦为众多新锐造车势力的陪衬,这究竟是船大难调头,还是这家在业内根深蒂固的老牌企业,另有打算?或者说选择了“静观其变”,冷眼看其他企业“搞事情”,然后自己再后发制人?
这当然只是外界对上汽的猜测,因为错失当年的销冠位置,看其他竞争对手后来居上,自己只能沦为背景板,无论在谁看来,这都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也不该是上汽这样一个业界巨头应该有的样子。
正当大家都对上汽这些年的“不作为”感到费解时,上半年营收2995.88亿元,销售220.7万辆的数据,尤其是利润暴涨432%,让人依稀看到了当年那个霸气侧漏的上汽再一次重返巅峰,好像一直强调的改革,这一次终于看到了成效。
产品架构更加丰富,多款新车贴合市场需求,紧抓消费者的痛点,以华为系统加持的智能驾驶优势,在市场上独树一帜,自然吸引了不少消费者。通过产品、渠道、海外市场多方面发力,该花的钱都花了,不该花的钱都不花,一季度经营现金流直接增长187.98%,才有了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翻4倍。
内地“卷”不过,海外发力?
只能说,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上汽突然在上半年交出净利润暴涨4倍的成绩,这背后的多个原因都不可忽视。除了成本降低、新车上市后受到消费者肯定,有华为系统的加持,在智能驾驶大行其道的潮流中,先进的系统是消费者买车考虑的一大因素;包括进一步加强续航、安全等性能,渠道销售上下足功夫等,都是利润转化的原因之一;另外一点,置换补贴、购车礼包、售后权益等诸多优惠政策,让购车者切实享受到了高性价比的优势,以量促价,利润也就随之提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放眼国内,市场上领跑销量榜的,似乎一直是以比亚迪为首的“新势力”,上汽想靠自身的优势硬憾比亚迪、奇瑞这些车系的竞争,恐怕正面很难出现根本性反转。如此之下,早些年在海外的布局优势开始凸显,上半年该市场交付量同比增长1.3%,其中的MG系列一直是海外市场倍受欢迎的车型,仅凭此车型,就在欧洲取得了交付15.3万辆、同比增长16%的优异成绩。
加上海外的售价比国内高出30%,无形中提升了品牌竞争力,也贡献了更多的利润来源。
阶段性能否持久?
上半年光是利润就翻了4倍,一举颠覆了很多人对上汽的认知。因为在新能源大潮兴起后,更多人可能关注的是比亚迪、“蔚小理”这样纯正的电动车制造商,就连零跑、岚图等新晋品牌都在崛起,而上汽貌似“躺平”了,依靠过去40年积累的技术、市场等资源,突然就在新的领域停滞不前。
当这种认知和印象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上汽居然在今年上半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颠覆了被人诟病的形象,大家才意识到:原来上汽这个多年领跑国内汽车行业的老大,并没有止步不前,人家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变了一种玩法而已。
既然今年能逆袭,就说明上汽依然能打,那么,接下来几年,这种业绩爆表、利润猛涨的高光表现,是阶段性的“昙花一现”,还是能持久稳定,从此步入全新发展时期?
仅从目前看,答案依然悬而未决,毕竟,面临国际、国内的诸多竞争对手,上汽还需要继续交出亮眼的数据,才能继续稳固地位,在未来的新风向变化中立于不败,保持领先,才能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