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年度演讲,你看了吗?
我知道小米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人数众多,甚至这次直播小米官号没有开评论,也被很多人奚落。
我完整地看完了两个半小时的直播,内心可以说是情绪价值拉满。坦白说,小米的产品或许并不完美,但我始终对这家公司、这群人做事的态度抱有极大的欣赏。在他们身上,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昂扬向上的“赢”的文化。
这种文化的力量是惊人的。你看,他们做手机,硬是从一片红海中杀出,跻身世界前三;他们做汽车,在所有人“不看好纯电轿车”的质疑声中,让小米SU7成为了现象级的爆款,而第二款车YU7更是在发布后3分钟就收获了超过20万的大定订单,震撼了整个汽车工业。
你可以说雷军和小米擅长营销,但这并非贬义。营销的本质是沟通,而最高级的沟通,是价值观的共鸣。就像一个人如果真诚了一辈子,那大概率就是真的真诚。越到中年,我们看人、看企业,就越看重其底层的价值观。因为人生有限,我们本能地希望与那些价值观同频的人和事互相吸引,彼此成就。
在雷军和小米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极其宝贵的价值观——存在主义的企业家精神。
向死而生
我常常对身边弥漫的“躺平”文化感到警惕。当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我无意评判,只是想分享我的价值观,希望能吸引到同路人。我所欣赏的,是那种敢于直面人生无意义的真相,并决意要为自己创造意义的“存在主义”活法。
可以说,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骨子里都是彻底的存在主义者。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心力”和“愿力”强于能力。什么是心力和愿力?不就是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并为之燃烧践行吗?
你看雷军这次演讲的主题——“改变,任何时候都不晚”。当他喊出那句“五十来岁,正是闯的年纪!”时,无数人感到了共鸣。这句口号的背后,是他用凡客创始人陈年的故事所做的最好注脚。陈年,在公司跌入谷底、团队只剩三四人的时候,被雷军跨界造车的故事所点燃,毅然转型直播电商,最终重回抖音男装头部。
这个故事让雷军感慨万千,也让我们看到了存在主义价值观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商业决策。
一旦你具备了这种价值观,人生中很多看似两难的重大决策,反而会变得清晰。比如,雷军在演讲中回忆起重启造芯的艰难时刻。那是在小米同时推进造车和造芯两大“百亿级项目”的时期,内部争议巨大,所有人都觉得压力让人窒"息"。
面对“继续干芯片会不会拖垮公司”的质疑,雷军问了团队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假如我们今天放弃,十年以后,我们是会为小米账上多趴着几百亿而庆幸,还是会因为小米永远失去了芯片业务而后悔?”
你看,这个画面一出来,决策是不是就好做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海德格尔式决策”。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有个核心观点叫“向死而生”。他认为,只有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和终将到来的死亡时,我们才能挣脱日常琐碎的束缚,真正看清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从而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 autentisk (本真) 的选择。
为账上多几百亿现金而沾沾自喜,这是一种“常人”的沉沦状态;而为了抓住一个可能创造更伟大企业的机会,哪怕冒着500亿投资荡然无存的风险,这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本真抉择。雷军和小米选择了后者,于是才有了今天一次性投片成功、性能跻身旗舰第一梯队的自研芯片“玄戒O1”。
这种决策逻辑,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家,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职业选择、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我们都可以问问自己:十年后,我会为今天的哪个选择而后悔?答案,往往会变得异常清晰。
对抗荒谬
另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则用“荒谬”来定义人生的本质。他认为,荒谬源于“人类寻求生命意义的内在渴望”与“世界对此保持沉默、并无固有意义”之间的根本冲突。
这种哲学层面的“荒谬”,在商业世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就是,“创业者对公司使命、商业逻辑与市场秩序的理性追求”与“真实市场的混乱、无常以及意义耗散”之间的根本冲突。
市场永远是混沌的、非理性的。再完美的商业计划,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可能不堪一击。就像雷军在演讲中提到的,小米SU7作为一款纯电轿车,在发布前几乎不被所有人看好。除了特斯拉,少有纯电轿车能取得好的销量成绩。如果SU7不成功,被内部视为“最后底牌”的YU7可能都等不到面世的机会。这就是商业的荒谬性。
我之所以如此欣赏存在主义,就是因为它在深刻意识到这种荒谬之后,没有导向虚无和躺平。它不认为“既然一切都没意义,那不如什么都不干”。恰恰相反,存在主义者认为,正是因为世界本身没有为你预设好意义,所以你才拥有了彻底的自由,去主动创造属于你自己的意义,并用这种创造本身去对抗荒谬。
这是一种极致的自信和生命力的彰显。我的意义,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神明或权威来赋予,它源于我自己的选择和行动。
雷军决定造车,就是一次典型的对抗荒谬的行动。面对一个陌生的、重资产的、竞争已经白热化的行业,他赌上了自己一生的声誉和小米此前十年积累的全部家底。他说服董事会:“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正是存在主义英雄的写照。他们不问坦途,只问该往何处去。
企业家精神
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到加缪的“对抗荒谬”,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企业家精神脉络。而这条脉络的终点,或许可以追溯到哲学家尼采所说的“超人”(Übermensch)哲学。
尼采认为,人不是目的,而是一座桥梁,是从动物走向“超人”的过渡。“超人”是能够超越虚无、重估一切价值、确立自己的价值并为自己的生命立法的人。他们是精神上的强者,是自己生命意义的创造者。
雷军这一代中国的企业家,身上或多或少都体现了这种“超人”精神。他们年过半百,早已功成名就,却依然选择在“闯”的年纪,不停地折腾,不停地跨界,不停地将自己置于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之中。
这引出了一个终极问题:他们究竟是怎样一种人?他们快乐吗?他们又该如何摆脱无尽的焦虑?
这些问题,光靠一篇短文是无法讲透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决定在本月28号,专门做一次深度直播的原因。在那次直播中,我将和大家一起,深入聊聊尼采、萨特、海德格尔和加缪这些存在主义大师的智慧,并结合更多国内外企业家的真实案例,尝试去剖析:
企业家精神的哲学内核到底是什么?
驱动他们不断冒险的底层动力源自何处?
在巨大的成功和压力之下,他们如何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