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中国摩托车产业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中展现出强劲的韧性与活力。
近日,中国摩托车商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摩托车行业在工业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关键经济指标上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产品结构加速向高端化、休闲化、电动化转型。这一系列变化,不仅反映了产业内部的深度调整与升级,也标志着中国摩托车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跃升”的新阶段。
经济效益全面提升 盈利能力和运营质量显著增强
2025年1-7月,全国86家摩托车生产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54.73亿元,同比增长13.01%;工业销售产值867.49亿元,增长15.48%。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工业增加值同比大幅提高24.15%,显示出产业附加值的显著提升。营业收入达931.37亿元,同比增长15.85%;利润总额72.02亿元,增幅高达35.14%,利润增速远高于营收增速,说明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优化。
从成本结构看,营业成本增幅(13.47%)低于营收增幅,表明成本控制能力增强。研发费用达26.32亿元,同比增长7.97%,在“四项费用”中占比提升,反映出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明显,营业收入前十强企业合计营收596.25亿元,占总营收的64.0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9.26%,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产销结构分化明显 大排量休闲摩托车成增长引擎
8月,摩托车产量188.06万辆,环比微增0.51%,销量184.88万辆,环比下降1.55%,但同比仍保持6.19%的增长。1-8月累计产销1437.38万辆和1434.81万辆,同比增长9.80%和9.61%,整体运行平稳。
值得关注的是,产品结构呈现显著分化。燃油摩托车1-8月产销同比增长超12%,而电动摩托车同比下滑3.63%和7.93%,显示出在补贴退坡、市场回归理性的背景下,电动车型增速放缓。与此同时,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车(排量250cc以上)表现亮眼,1-8月产销分别为68.59万辆和67.48万辆,同比增长35.22%和35.92%,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增长点。
从车型细分看,跨骑车和弯梁车需求旺盛,1-8月销量分别增长17.82%和31.71%,而踏板车销量下降7.39%。三轮车市场整体稳定,其中普通客运三轮车增长超过20%,反映出农村及城乡接合部出行需求的多样化。
出口持续高增长 结构优化助力全球竞争力提升
出口已成为中国摩托车产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1-8月,摩托车整车出口874.11万辆,同比增长23.17%;出口金额57.96亿美元,增长28.94%,出口单价稳步提升,显示出产品附加值增强。
从排量结构看,125系列、150系列等传统优势品种仍是出口主力,但200系列、400系列等中高排量车型增速显著,8月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38.93%和60.46%。这表明中国摩托车在国际市场上正逐步摆脱“低端低价”标签,向中高端市场渗透。
企业出口集中度较高,前十家企业出口量占总量的61.36%,大长江、隆鑫、宗申等头部企业在国际市场已具备与本田、雅马哈等国际品牌同台竞争的实力。
产业转型加速 电动化、智能化、休闲化三浪叠加
根据《2024年中国摩托车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摩托车产业正在经历从“交通工具”到“出行生态”的价值重构。2024年,大排量摩托车产销增速超40%,钱江、春风等品牌的中大排量车型增长88.4%,摩托车从代步工具向休闲、文化符号转型的趋势日益明显。
电动化方面,尽管短期增速放缓,但雅迪等头部企业市占率已超过40%,电池成本下降和快充技术普及为后续增长奠定基础。智能化成为新竞争焦点,车联网、OTA升级逐渐成为高端车型标配。宗申混动技术、隆鑫氢燃料电池等创新成果,预示着新能源技术路径的多元化探索。
产业整合也在加速。宗申控股隆鑫、五菱、长城等车企跨界入局,国际品牌调整在华战略,行业资源进一步向头部集中,推动产业链协同和生态重构。
近年来,驾考年龄上限延长至70岁、“一证通办”等政策落地,多地放宽摩托车限行管理,有效释放了消费潜力。同时,出口退税、自贸协定等政策红利也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
数据清晰表明,中国摩托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经济效益的提升,到产品结构的优化,再到出口竞争力的增强,产业链条正在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未来,随着电动化、智能化、休闲化趋势的深入推进,中国摩托车产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中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的跨越。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品牌内涵、深化全球化布局;政府与行业组织则需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优化政策环境、加强文化引导。唯有如此,中国摩托车产业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健前行,在全球出行生态重塑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