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正在走向“自杀”,这是其不得不接受的残酷现实。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车异军突起,甚至有日本人惊呼,日本汽车崩溃的脚步声已越来越近。
这时或许有人会疑惑,日本车全球销量不是第一吗?中国大街小巷不也随处可见日本车,看似并无异常。
实则不然,曾经横扫全球的日本汽车,如今正经历全线大溃败,在全球两大汽车市场中国和美国,日本车销量一路暴跌。
更触目惊心的是,在新能源车大战中,日本更是一败涂地。
燃油车时代独步天下的丰田,如今新能源车销量还不到特斯拉、比亚迪的零头。
全球新能源车前20强中,中国车企已独占半壁江山,而丰田的排名甚至不及奇瑞、长安汽车。
从昔日雄踞全球到如今一败涂地,日本汽车到底经历了什么?答案需从70年前日本对美国发动的“珍珠港式”大偷袭说起。
最早对美国车企发动全面突袭的日本企业是丰田。
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福特为首的美国汽车对丰田形成全面碾压,几度导致丰田濒临破产,为反杀福特,丰田决定兵行险招,集结精锐力量直击美国车要害。
当时美国汽车财大气粗,工厂数量惊人,车型大众化,受众广泛,日本车避其锋芒,不与美国车竞争大排量,转而专攻体型小、省油且价格便宜的廉价汽车。
面对美国车企的产能优势,日本车企以高强度生产应对,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逐步在美国市场扎稳阵脚,如同黑暗中的狼群,蛰伏等待围猎机会。
机会很快到来,美国大排量肌肉车虽受市场欢迎,但尾气排放引发严重环境污染,民众纷纷抗议,要求减少排放。
但美国车企一意孤行,仍专注研发大排量技术,甚至起诉抗议民众。
当时全球油价极低,美国车企对日本发动机的省油技术不屑一顾,更不愿斥巨资研发新发动机。
1973年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爆发,国际油价飙涨,美国大排量汽车油费大幅上涨。
同时,美国政府推出严格环保法案,规定大排量肌肉车排放量必须减小能售卖,美国车企陷入困境。
日本汽车趁机发力,向美国市场大批量推广低排放汽车,以极致性价比打动消费者,迅速将美系大排量车挤至市场边缘。
到1981年,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超过了20%,平均每四五辆车中就有一辆是日本汽车,这成为日本汽车的巅峰时刻。
面对日本车的“珍珠港式”偷袭,美国汽车资本圈哀嚎遍野,但在此过程中,美国战略精英敏锐察觉到,日本是个只有战术、没有战略的国家,其追求极致技术与企业管理,却对战略方向一无所知,这一发现掀开了日本最沉重的伤疤,也吹响了反攻号角。
日本车企存在巨大隐患:造车时试图掌握整个汽车行业技术及整条生产线,从马达、玻璃到坐垫无一例外。
这种模式虽能快速建立垄断地位,却极易走向自我封闭。
当日本汽车耗费巨资拿下整条产业链后,便不愿再投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因为新技术意味着此前巨额投入作废。
这种极端偏执思维,让日本汽车曾经斩杀美国汽车的利刃,最终将自己送上断头台。
一个颠覆认知的事实是,如今新能源车领域的大佬马斯克,并非该领域先驱。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丰田的新能源车技术就已取得重大突破,彼时马斯克还在读大学。
但坐拥强大新能源技术的日本,却毫无发展新能源车的念头,即便日后特斯拉逼近日本市场,丰田老总仍放言“特斯拉只是好莱坞明星的玩具,不值一提”。
丰田错过新能源大战,核心原因在于其在燃油车时代投入过多人力物力,转向新能源意味着燃油车时代积累悉数作废。
此外,日本当时还有一个大胆计划——豪赌氢能源车,这重蹈了“珍珠港偷袭”的覆辙:要么不做,要么孤注一掷。
经过数十年研究,日本掌握了超过60%的氢燃料电池专利,却不愿向全球共享技术,企图独占氢能源市场。
但是反观特斯拉,早在 2014 年就开放了电动车专利。
最终,中美欧一致选择发展电动车,将日本晾在一边。
日本氢能源技术尚未成熟,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的电动技术已全面抢占市场。
目前日本燃油车销量尚可,但未来随着电动车逐步替代燃油车,如果不进行变革,只能是被时代无情的淘汰。
每日经济新闻:《巨无霸要来了?本田、日产等三大巨头被曝准备合并!日产股价暴涨24%,官方回应!日系车在中国市场份额正迅速萎缩》
新浪财经:《日本对美汽车出口单价连续四月大跌 出口额减少28.4%》
金融界:《“死磕”氢能源的日本,是如何输掉新能源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