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民经略
文|木之
取代房地产的大产业,真的来了。
01
过去我们常将目光聚焦于华尔街与AI热潮,但近年来,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关键赛道上,已经跑出了自己的节奏。
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仅在国内市场销量爆发,更开始“反向输出”全球,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政策层面在持续加码。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为1550万辆,接近汽车总销量的一半。
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已从过去的“补充选项”,跃升为拉动汽车消费的绝对主力。
回顾七八年前,燃油车仍占据主导地位,国产品牌声量微弱,新能源汽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占全球约60%,超过欧美总和;市场渗透率从不到5%大幅提升至近50%,提前近十年完成国家预定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出海”的强劲势头。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近40%。
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汽车产业规模突破10万亿元,超越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
可以说,一个属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黄金十年”,才刚刚拉开序幕。
02
三四线城市,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长新引擎。
当前汽车消费增长最快的地方,并非北上广深,而是广大的三四线及县域市场。
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三、四线城市汽车零售增速分别接近19%和23%,其中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速普遍超过30%,远高于一二线城市9%左右的水平。
这一趋势,让人联想到当年拼多多凭借下沉市场快速崛起的路径,谁先把握住县域消费升级的脉搏,谁就能掌握新一轮增长主动权。
而在汽车消费领域,率先布局并形成规模优势的,正是被誉为“汽车界拼多多”的喜相逢集团(2473.HK)。
喜相逢集团已在全国建立110家直营网点,覆盖80%的县级区域,规模达头部企业的2倍,90%收入来源于二三线及以下城市。
区别于传统4S店模式,喜相逢以“低首付+以租代购”的创新方式,精准服务小城青年、网约车司机、小微企业主等传统金融机构较难覆盖的群体。
下沉市场为何具备高增长潜力?
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充电基础设施补短板等政策持续倾斜;
空间广阔:三四线城市新能源车渗透率约30%,远低于一二线城市的50%,成长空间巨大;
真实需求:大量消费者存在购车意愿,但受制于预算或信贷门槛,喜相逢通过“首付5000+”的灵活方案,有效激活潜在购车需求。
此外,喜相逢与吉利、东风、阿里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整合车源、资金与服务链条,构建起独特的运营护城河。
不仅踩准了市场节奏,更通过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将趋势转化为持续增长动力。
03
“一带一路”,打开新能源汽车第二增长曲线。
在国内市场积淀深厚的基础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出海步伐加快,喜相逢集团也顺势拓展国际业务,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体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已实现对传统豪华品牌的超越,并凭借高性价比加速走向全球。
例如,宝马iX3在欧洲售价约60万元,而国内消费者已能以更优价格享受到同级甚至更高配置的国产新能源车型。
随着中国车企逐步打开海外市场,从“国内竞争”转向“全球共赢”,整个产业链也将迎来新一波发展机遇。
作为汽车服务生态中的关键一环,喜相逢集团自然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年5月,喜相逢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设立首家海外子公司,以中亚为起点,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市场布局。
汽车服务出海为何重要?
中国车企“走出去”不仅需要产品力,也离不开配套的金融、租赁、售后等服务体系支撑。正如日本汽车产业出海时期,综合商社在背后提供全链条服务一样。
喜相逢将国内已验证的“以租代购”模式复制到东南亚、中亚等新兴市场。这些地区新能源汽车普及率低、政策支持明确、增长潜力大,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金融服务需求。
目前,喜相逢已通过本地经销商推广新能源车型,并与滴滴等平台合作,未来有望将国内成熟的网约车定制租赁模式复制到海外出行市场。
左手下沉,右手出海,喜相逢集团正凭借“双轮驱动”战略,深度参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进程,持续开拓增长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