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我看到Fabian Schmölz在LinkedIn上更新了工作状态——从兰博基尼首席外观设计师,变成小米汽车欧洲外观设计主管时,第一反应不是震惊,而是“果然如此”。
这已经是小米今年挖到的第几个德系顶级设计师了?算上8月刚加盟的宝马i系列设计主管Kai Langer,还有那位前保时捷设计总监,雷军这是要在慕尼黑建个“豪车设计师收容所”吗?
最有意思的是,Fabian这哥们在兰博基尼待了两年,操刀设计的Temerario HPEV和Lanzador概念车还没量产呢,就跑来给小米干活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传统豪强那里,再牛逼的设计师也得等着公司内部那套冗长的决策流程,而在小米,想法可能今天提出来,明天就能上OTA推送。
我特地查了下这位大神的履历——7年保时捷生涯,911(992 ST)、718 Boxster、还有那台让人印象深刻的Mission E原型车都出自他手。现在这双曾经为保时捷画出经典线条的手,要为小米在欧洲市场画图纸了。
网友们调侃的“兰博基米”可能真的要来了。
但我更感兴趣的是背后的逻辑。小米不是在单纯地挖人,而是在建立一套“降维打击”的体系。
你想想,这些在BBA体系里动辄要花三五年才能落地一个项目的设计师,现在能在小米18个月就看到自己的作品跑在路上,这种成就感是金钱买不来的。
从市场表现看,这种策略已经奏效了。SU7上市15个月干出30万辆,直接把特斯拉从“20万以上纯电轿车销冠”的位置上挤了下来。YU7开订那天,24小时收了24万台订单,服务器差点被挤崩。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SU7 Ultra在上海赛车场跑出的9分56秒的圈速。这个成绩直接把保时捷Taycan Turbo S踢下了“上赛最速量产车”的宝座。
这就是小米的玩法:我不跟你比品牌故事,我直接用性能和价格说话。
挖来这么多顶级设计师,也侧面反映了小米在外观原创性上的焦虑。SU7被调侃成“米时捷”,YU7被说成“法拉米”,虽然都是善意的玩笑,但确实暴露了小米在设计语言上还没形成自己的DNA。
现在有了Fabian这样的大神坐镇,小米或许真的能甩掉“借鉴”的帽子,做出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创设计。
更关键的是,这次挖人的目标很明确——为2027年进军欧洲市场做准备。欧洲消费者对汽车设计的要求可不是开玩笑的,没有足够的设计底蕴,再好的性价比也很难打动他们。
雷军这步棋下得很深。传统车企还在内部会议室里讨论电动化转型的时候,小米已经把全球最顶尖的设计人才聚到了德国,就在宝马总部眼皮底下,专门研究怎么把50万的车做到30万的价格。
游戏规则,确实在悄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