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在全球车市最热闹的地方,非中国莫属。
新能源渗透率一年一个台阶,从5%、10%,一路干到接近50%;
很多国产品牌,月销都能上万。
可一转头再看欧美日,却好像不太着急:
美国马路上还是满眼皮卡、V8发动机;日本车企嘴上喊转型,实际还在死守混动;
欧洲更离谱,政策喊得响,可一到执行就各种拖延。
这就让很多人疑惑了:
为什么只有中国在拼命卷新能源?别人好像并不当回事?
提到这点,“原油进口依存度高”的确是第一大原因,但原因的背后,很少人懂其中的内涵。
说白了,需要进口原油的国家很多,依存度比中国还大的国家也不乏少数。
拿日本来说,就是典型。
根据其官方数据,日本的原油进口依存度常年维持在 95% 以上;
2019 年一度突破 99%,几乎是“全靠进口”。
可你看,它们并没有因此大规模推新能源,反而死守混动路线,为什么?
核心差别在于——中国不仅要考虑能源本身,还要考虑“能源安全”。
日本虽然依赖进口,但它背后有美军体系和中东盟友的稳定供给;
一旦出现波动,美国会在战略石油储备和军事介入上兜底。
而中国呢?
进口石油 70% 靠海运,超过一半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换句话说,这是一条“别人能卡住的脖子”。
所以同样是高依存度,日本可以心安理得靠美国撑腰;中国却必须自己寻找替代方案。
电动车、风光发电、储能,都是把“能源命脉”抓在自己手里的必然路径,所以必须大力搞。
此外,就算别人不卡你,买油的成本远比想象中要昂贵。
因为石油交易用的是外汇。
中国每年要进口超过5亿吨原油,按照国际油价来算,这笔账就是 2,500~3,600 亿美元的支出。
而这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全年非银行部门涉外收入达7.17万亿美元,经常账户顺差4220亿美元。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笔开支,每年的账户顺差差不多能翻倍。
拿我们打工来计算就是,每年20万的收入,有10万都被一个“无奈的东西”吞掉了。
就这种情况,你说心疼不心疼?
可如果把交通能源从“油”切换到“电”,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因为我国的电力资源充沛,火电、风电、光伏、水电、甚至核电,本质上都是本土资源。
一旦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起来了,花出去的钱,不是漂洋过海给别人送钱,而是留在了国内。
这样一来,养活的就是自己的电网、设备制造商和新能源产业链,还能带来很多就业岗位。
而这个连带效应有多庞大呢?
相关数据显示,单台新能源汽车的直接经济贡献约3万元GDP,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生超10万元产值。
以济南为例,2024年其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平均每台车拉动配套产业产值达13万元,涵盖锂矿开采、电池制造、电机电控等核心环节。
按照2024年超1100万辆新能源车销量那看,对应的直接GDP约3300亿元,仅上下游拉动就超过了1.4万亿元。
换句话说,每一辆新能源车卖出去,不只是换掉了一桶油;
还在背后拉动电池、电机、电控、充电桩、光伏、电网升级等一整条产业链。
更关键的是,这条产业链绝大部分都掌握在自己人手里。
宁德时代、比亚迪的电池,特变电工、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
国网南瑞的充电桩和电网改造工程——
这些钱最终都落在本土企业手里,变成了就业、税收和技术迭代。
对比一下石油依赖,就更清楚了。
你进口 3,000 亿美元原油,最后受益的是中东产油国和美元结算体系;
可你把同样的钱砸在新能源产业里,就能直接撑起几百万个岗位,甚至把中国的技术优势扩展到海外。
所以新能源车的意义,绝不只是“少花点油钱”。
它背后牵动的是产业升级、国际竞争力,甚至是国家安全层面的底气。
总的来看就是,为什么只有中国在拼命搞新能源?
答案其实很直白:我们没有退路。
石油要进口,外汇要掏钱,产业要升级,就业要创造——每一样都绕不开新能源。
有人觉得这是一场“政府推动”,但换个角度想,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底气。
未来油价怎么走、地缘政治怎么变,我们都说了不算。
但至少有一条路能确定:车子从“烧油”到“用电”,就是我们能真正掌握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