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2025年汽车销量目标约323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这一政策红利正加速汽车产业格局重构,促使广汽、上汽、东风等传统车企凭借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实现销量逆袭。市场现象背后,是中国消费者购车逻辑的根本转变:智能驾驶技术取代价格战,成为驱动购车决策的核心要素。
传统车企的智能化转型并非孤军奋战,中国智驾公司成为关键推手。华为乾崑智驾赋能多款车型成现象级产品,Momenta等企业则通过技术合作帮助车企构建高阶智驾能力。随着政策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全球车企正掀起一场以“中国方案”为蓝本的智能驾驶上车竞赛,产业竞争范式从“电动化优先”转向“智能化决胜”。
从“性价比爆款”到“智驾爆款”:
购车决策核心迁移
当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智能化下半场,消费者评估标准已发生质变。麦肯锡2025年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智能驾驶功能接触率、使用满意度及期待值同比提升超40%,城市NOA、自动泊车等高阶功能成为细分市场破局关键。与边际效益递减的价格战相比,技术创新对销量的拉动效应显著放大,市场正从“配置内卷”转向“智驾竞速”。
这种趋势在终端市场得到充分验证,华为赋能鸿蒙智行带来的多个品牌车型已成现象级产品。其中,华为赋能的问界系列持续领跑高端市场,问界M9、M8连续多月位居50万&40万元级市场销量冠军;智界品牌8月交付量同比激增300%;享界S9T上市1小时大定突破5000台;尚界H5上市1小时大定突破1万台;尊界S800上市4个月大定破1.5万台,售价70.8万-101.8万元。
搭载Momenta方案的奇瑞风云A9L、东风日产N7等车型均实现月销破万。从上汽集团智己LS6上市到奥迪E5 Sportback发布会,车企不再强调百公里加速时间,转而展示复杂路况下的感知决策能力。智能驾驶已从技术噱头进化为产品力刚需,重新定义着汽车市场的价值坐标系。
大国智驾崛起:
中国技术成全球产业“连接器”
慕尼黑车展上,禾赛激光雷达、Momenta算法模型等中国智驾方案成为焦点,折射出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曾经以市场换技术的中国汽车产业,如今正通过智能驾驶实现技术反哺,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标准制定者。这种“大国智驾”生态的出海,标志着中国首次在汽车核心领域构建起全球话语权。
“中国智驾技术的全球化突破得益于三重优势:算法层面,复杂路况锤炼出的感知决策系统具备更强泛化能力;成本方面,激光雷达等关键硬件价格五年下降80%,使高阶智驾加速普及;战略上,“无图方案”摆脱高精地图依赖,更适配全球规模化部署。”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认为,如Momenta与Uber达成L4级合作、获20余家全球主流车企订单所示,中国智企正从技术供应商升级为产业转型的“战略合伙人”。
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
智能驾驶步入规模化临界点
业内相关人士表示,《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的出台,为智能驾驶技术普及注入政策确定性。欧盟《自动驾驶法案》实施L3级合法化,更为技术出海铺平道路。当全球主流市场同步进入法规突破期,智能驾驶的商业化落地速度将呈指数级增长。
消费者认知进化同样关键。调查显示,72%的购车者将智能驾驶表现纳入核心考量因素,尤其是主动安全、拥堵辅助等高频场景功能。这种需求倒逼车企重构研发体系。大众集团宣布投入180亿欧元用于智研研发,丰田将与中国科技企业共建智驾实验室。产业资源正在向智能化领域高度聚集,预计2026年全球前装智能驾驶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美元。
“在这场百年未有的产业变革中,中国凭借政策前瞻性、市场包容性及技术迭代速度,率先构建起智能驾驶的完整生态。”郭涛强调,当德国车企在慕尼黑车展排队体验中国智驾方案时,世界汽车工业的指挥棒正在悄然易主。智能驾驶不再只是技术竞赛,更成为国家高端制造实力的试金石,牵引着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重构进程。
文、图 | 记者 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