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晨报
长安数智工厂里下线的深蓝汽车
制造业是重庆的“家底”,而汽车产业则是“家底”中的重中之重。
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重庆抢下“先手棋”。除完备的产业链外,重庆在政策、物流、AL应用等方面也有优势。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势不可挡。重庆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恰逢其时、正当其时。
产业升级:
从“经济型”到“高端化”的蝶变
9月28日上午9点,长安数智工厂已亮起蓝光。1400余台机器人手臂同步挥舞,800余台智能化设备、650余台智能AGV小车无声穿梭,平均每60秒就有一辆新汽车从这里下线。数字化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记录着这座工厂单日产量屡创新高的轨迹。
“几年前,有人问我‘重庆能造好车吗?’如今他们追着问我‘最新款啥时候上市?’”今年9月5日,重庆市汽车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学勤与全国同行一同参加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时,再次被问到这个问题。她说,目前重庆生产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已赢得市场的高度认可。例如,定价50万元级的问界M9,2024年销量突破15.1万辆,月销量持续超越奔驰GLC、宝马X5等传统豪华车型。其销量几乎是第二名宝马X5的两倍,稳稳占据高端市场榜首。
这样的智能化生产场景,如今已成为重庆汽车产业的常态。从长安的规模化领跑,到赛力斯的高端突围,再到千里科技的AI赋能,这座老工业基地正以“三驾马车”拉动之势,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加速冲刺。政策红利、产业根基、物流网络、AI动能、测试场地等多重优势叠加,让“重庆造”汽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这一转变背后,标志着重庆汽车产业的彻底转型。作为重庆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汽车曾长期被贴上“低端”标签,10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车占据市场主流。然而,新能源时代的到来,为重庆提供了“换道超车”的绝佳机遇。市经信委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高达95.32万辆,同比增长90.5%,这一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近60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造”主流新能源汽车的单车价值已突破23.6万元,20万元以上车型的占比也提升至48.3%。此外,今年上半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8.9万辆,同比增长25%。
长安汽车的“智造”转型颇具代表性。在长安汽车位于渝北的全球最大5G汽车数智工厂,800余台智能化设备全面覆盖生产流程,关键工序实现100%自动化。通过柔性制造技术实现6秒内可切换8种车型生产,这一能力得益于其高度自动化生产线和数字化改造。“以前一条生产线只造一款车,现在柔性生产能精准匹配不同需求。”工厂负责人说。根据长安汽车官方数据,2025年1~8月,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62.07万辆,同比增长56.92%。
赛力斯则探索出了跨界合作的高端路径。其超级智慧工厂里,宁德时代、文灿、延锋等顶级供应商以“厂中厂”模式入驻,将供应链直接嵌入生产核心,提升了生产效率与协同能力。这种模式让赛力斯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29.41亿元,同比暴增81.03%,28.93%的综合毛利率领跑国内车企,展现了高端化战略的商业成功。
更令人期待的是“新变量”千里科技的崛起。9月28日晚,千里科技发布了全新品牌 LOGO,以“更安全、更丝滑、更AI”为核心目标,借助6D多维感知、全感自动防御驾驶与全域AES智慧避障等技术,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通过“AI+”为核心的战略转型,公司已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出行三大领域完成全面业务布局。
如今的重庆汽车产业,已形成“国企+民企+科技新势力”的格局:以长安、赛力斯两大总部企业为龙头,吉利等知名整车企业制造基地为骨干,比亚迪电池、宁德时代等上千家配套企业为支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实现3大系统、12大总成、56个部件全覆盖的完整汽车产业集群。
政策护航:
“两步走”规划绘就发展蓝图
“企业敢闯,政策托底,这是我们能快速突破的关键。”重庆览山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涛手里的车规级MCU芯片,今年刚通过最高安全等级认证,即将批量装车。这款负责车身控制的芯片,攻克了性能、寿命、安全三道难关,通过数十项严苛测试,打破了国外垄断。
这样的案例还有。重庆金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历时近10年研发,用新材料把电池做成“三明治”,破解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起火爆炸难题。
重庆览山电子和重庆金美新材料的成长,得益于重庆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近年来,重庆先后出台《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明确“两步走”愿景:2025年形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雏形,产销量占全国10%以上,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和品牌;2030年,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销量在全国的占比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达到全球一流水平,培育1~2家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品牌。
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产业链各环节。在技改领域,重庆推出“技改专项贷”20条措施,近两年来推动1825个项目实施,2024年新建数字化车间138个、智能工厂39个。截至2024年底,累计建成智能工厂183个、数字化车间1096个,培育7个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美的重庆工厂、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成功入选全球“灯塔工厂”。对创新企业,不仅提供研发补贴,还通过“软件产业满天星计划”盘活闲置楼宇375万方,累计新增软信企业1.72万家、从业人员26.3万人,还培育国家重点软件企业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软件企业27家。今年1~7月我市软信产业实现主营业务2690.1亿元,同比增长19.4%,排名全国第八,已经成功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政策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对接需求。”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庆重点推进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五项工程,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发力。仅2024年,全市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速就达26.7%,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6.7%。
多维优势:
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圈”
在9月的慕尼黑车展上,欧洲首位深蓝S05用户的交车仪式与赛力斯高端新能源汽车AITO 9、AITO 7及AITO 5全新中东版车型的发布会相继举行,令欧洲业界惊叹于“重庆力量”。这份自信,源自重庆全方位的产业优势。
在产业基础上,重庆已形成“整车+零部件+服务”的完整生态。上游带动钢铁、电子、化工等行业升级,顺博合金的智能分拣系统将废铝转化为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体原料;中游实现零部件全覆盖,渝江压铸的数字化车间里,操作人员通过数据驾驶舱掌控全流程生产;下游辐射仓储物流、汽车金融等领域,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重庆工业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1%。
物流优势为产业插上翅膀。作为西部物流枢纽,重庆的中欧班列已形成西、中、东三条运输大通道,覆盖82条运行线路,直达欧洲24个国家的204个城市。这样的通道,让物流效率大大提升,“重庆造”新车能很快到欧洲经销商手中,时间可缩短数天。
“AI+”正成为核心竞争力。在美的通用制冷设备工厂,全流程AI赋能让其斩获全球首座水机灯塔工厂称号;在汽车生产线,中科摇橹船的智能视觉装备实时监控机器人作业精度。重庆功率半导体产能稳居全国前三,先进材料产业产值超6200亿元,为AI与汽车融合提供硬件支撑。目前,全市汽车产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3.7%,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8%,均居西部第一。
未来可期:
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
在两江新区礼嘉6.2公里的智能网联测试道路上,搭载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车辆正平稳行驶;长安汽车整车产销500万辆,新能源销量占比超过60%,海外销量占比超过30%的目标已启动规划;千里科技的“千里计划”已经发布……重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故事,还在续写新的篇章。
“长安的规模、赛力斯的高端、千里科技的AI,三种路径共同构成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雏形。”陈学勤指出,这种多元化发展模式,让重庆在产业竞争中更具韧性。根据规划,到2030年,重庆将建成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体系、人才集聚高地和体验之都。
傍晚时分,长安数智工厂的灯光依旧明亮。生产数据在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不远处的赛力斯工厂,问界M9正陆续驶下生产线,即将通过物流枢纽发往全国各地。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工业城市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故事,正书写着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新答卷。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郑三波 杨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