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雷军的年度演讲,才算把小米这五年的转型琢磨透了,以前总被人骂组装厂,没技术,现在靠芯片和汽车翻身,五年砸了近1200亿研发,市值从5000亿涨到1.5万亿。
2021年那会小米是真难,高端化没做成,营收还下滑,市值跌到5000亿左右,摆在面前就两条路,要么接着靠营销和性价比混日子,要么咬牙扎进研发深水区。
换作大多公司,这时候肯定选保守疗法,缩减投入、缓停新业务,毕竟谁都怕担风险。可小米偏不,非要走最难的路,把搁置多年的芯片研发捡起来,还跨界去造车。
但在我看来,这更像背水一战,当时芯片研发已经让不少国产厂商栽了跟头,造车更是出了名的烧钱无底洞,稍有不慎就可能拖垮整个公司。
2021年前后,多少互联网公司都喊着转型硬核科技,可大多就停在嘴上。为啥?因为从轻资产赚快钱到重研发赚慢钱,不仅要扛住短期利润下滑的压力,还得说服团队和投资者接受长期不赚钱的现实。
小米敢在最难的时候押上全部声誉,这份果断其实比砸钱更重要,科技行业从来没有稳赚不赔的转型,只有敢赌技术长期价值的企业,才能真正活下来。
四年过去,小米还真把这两件难事做成了,但这结果绝不是砸钱就有那么简单。今年5月发的玄戒O1芯片,让它成了中国大陆首家能自主设计3纳米芯片的企业,这背后不只是研发费用堆出来的,更是对自主可控的执念。
再看手机和汽车的联动,更能看出小米的巧劲。9月iPhone17一出来就放招,256GB版本比上一代便宜1000元,还标配自适应高刷屏,明显想抢5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
按常理来说,国产厂商要么推迟发新机,要么堆配置、降价格,可小米反着来,提前一个月就发了小米17系列,还跳过了16这个型号。
有人说它蹭流量,可说实话,要是产品不行,提前硬碰硬就是自讨苦吃。
小米敢这么干,其实是有实打实的产品力撑着,主板缩小37%却能装下4500多个元器件,背屏能控汽车、玩超级玛丽,屏幕亮度比iPhone17还高17%,7000毫安电池更是碾压苹果的3000多毫安。
汽车领域的表现更能说明协同的重要性,SU7连续9个月销量超特斯拉Model 3,YU7开售18小时锁单就破24万,比Model Y半年销量还多。
这可不只是车子本身能打,更因为小米把手机的用户体验逻辑嫁接到了汽车上,比如手机和汽车无缝联动,这种跨产品的体验一致性,是特斯拉这类传统车企很难快速复制的。
国产科技要突破,真不是单点使劲就行,得像小米这样,让芯片、手机、汽车凑成铁三角,互相赋能才能真正拉开差距。
很多人把小米的转型归功于砸钱多,五年1020亿研发,未来还要投2000亿,研发人员从一万多翻倍到两万多,这些数字确实亮眼,但在我看来,比钱更重要的是它不回头的高端化决心。
就说造车这事,当初米粉猜SU7会不会卖9.9万,雷军直接说不可能,最后定在21.59万,就是不想走低价冲量再涨价的老路。
你们看那些栽了的国产车企,不就是这么搞的,先靠低价闯进高端市场,后来扛不住压力又降价减配,最后沦落成网约车,品牌形象彻底毁了。
可小米不一样,它坚持稳定定价+高保值率,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SU7一年保值率88.91%,比很多燃油车还高,这其实是在告诉用户,买小米的高端产品,不用怕刚买就贬值。
小米跳出了卖硬件赚差价的老套路,转向人车家全生态,手机控汽车、汽车联动智能家电,这种卖体验的模式,才是高端化的长久之计。
小米这五年转型,其实给所有国产科技公司提了个醒,中国制造业没有捷径,所谓的风口只能带你飞一时,只有像树一样往下扎根,扎进研发、扎进供应链、扎进用户体验,才能在行业周期里站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