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汽车工业站在第48个全国“质量月”的时间节点回望,其发展轨迹已清晰地从高速增长的洪流,汇入高质量发展的深水区。这一转型不仅关乎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对企业综合体系能力,尤其是质量内功的终极考验。
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席卷之下,部分车企在抢占市场先机的过程中,一度放松了对产品质量的极致打磨。然而,市场规律最终昭示,缺乏品质支撑的繁荣难以持久。植根中国市场数十载的上汽大众,以其对质量生命线的坚守和与时俱进的体系进化,诠释了何为稳健且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国家政策的引导,为行业的质量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等纲领性文件,旨在通过不断提高的技术与质量标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领域,实现质的飞跃。
上汽大众深刻洞察这一趋势,其应对策略并非简单的合规,而是进行了一场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革命。这套体系确保了从市场需求的精准捕捉、产品蓝图的科学规划,到工程研发的严谨设计、海量场景的试验验证,再到生产环节的精密制造,以及用户购车后的长久服务,质量始终是贯穿其中的核心红线。
实现这一宏大质量管理愿景的基石,是上汽大众构建的多层次、高规格的技术标准体系。它有机融合了,德国大众集团严苛的全球标准、中国本土的法规要求以及DIN/ISO/VDA等国际通用规范,形成了高达8000余条的详细技术准则,这套体系如同产品的“宪法”,确保了从零部件到整车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更具示范意义的是,上汽大众成功地将卓越质量与高效运营相结合。通过实施研发流程的并联化改造、广泛应用数字化仿真验证技术、并强化中德团队间的无缝协同,企业显著提升了开发效率,将产品研发周期压缩了30%。这证明了在汽车产业快速迭代的今天,“快”与“好”并非对立,通过体系化的创新与管理,完全可以实现“紧而不错、快而不乱”的高质量发展节奏。
产品是质量最直接的代言人。上汽大众坚定推行“油电同质”战略,确保无论是历经市场检验的燃油车,还是新兴的电动车,都享有统一的高标准品质保障。
在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表现研究(AQR)中,帕萨特家族与ID.3分别在其细分领域荣膺质量体验第一名,便是这一战略成功的有力佐证。帕萨特家族延续了其,在中高级轿车市场的品质传奇,而ID.3则展示了上汽大众在纯电领域,制造精品车型的强大实力。这两项荣誉共同印证了上汽大众在不同技术路线下,对德系工艺、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不懈坚持。
在用户体验至上的时代,服务质量构成了品牌护城河的重要部分。上汽大众将2025年定义为“服务质量年”,标志着其服务战略的全面升级。依托智能工牌、客流分析等数字化工具,企业能够更精准地洞察用户需求,推动服务从“被动解决已发生的问题”向“主动提供个性化关怀与预防性维护”转变。
在高端阵营,上汽奥迪严格秉持奥迪品牌的全球品质统一性,其智能制造水平,与海外顶尖工厂保持同步。同时,它创新性地融合中国市场的数字化生态优势,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用户数字化旅程,增强了品牌的现代感与亲和力。随着服务网络持续扩张,预计到2025年底,上汽奥迪的全功能用户中心将突破240家,广泛覆盖全国超100个城市,为其高端用户提供便捷、尊享的服务体验。
深植于企业内部的质量文化,是上汽大众一切质量活动的灵魂。它深刻反映了,企业将质量视为一种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和不可动摇的企业信仰。在行业不乏概念炒作、参数竞赛的环境中,上汽大众始终保持着对用户真实体验的关注,这种长期主义视角,源于其数十年持续深耕管理体系、锻造强大供应链、以及培育全员质量意识的文化积淀。
在中国汽车产业深化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质量已成为区分品牌价值、决定企业长远命运的关键,上汽大众凭借其深厚的制造底蕴、系统化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高效协同的运营体系以及深入人心的质量文化,不仅巩固了自身的市场地位,也为行业提供了在“质变时代”如何实现价值成长的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