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了一则小米SU7的召回公告。
公告中提到,自9月19日起,小米汽车要根据相关要求召回自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小米SU7标准版汽车。此次召回的规模,超过了11.68万辆。
除了规模,召回的原因也引人注目:本次召回范围内的部分车辆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辅助驾驶”、“安全隐患”,两大关键词,无形之中提示了,今年3月份那起导致三位驾乘人员遇难的高速爆燃事故。
尽管如此,雷军的微博却仿佛并没有太多地受到召回事件的负面影响。除了常规的宣发博文,9月24日,雷军还为自己的年度个人演讲预热:“造车和重启造芯,几乎是同时做的决策……当时哪来这么大的勇气。”
如果不是将造车当做自己成功路上的路标,又怎么会将其与造芯相提并论?又怎么会放在演讲中用“勇气”来标注?
一边是触目惊心的事故与召回,一边则是品牌与领导人的自信。很显然,此次自事故发生后就应该进行却迟到的召回,没能让小米汽车和他的“灵魂人物”,真正发自内心反省忏悔。
召回=OTA升级?
用OTA升级的方式来对车辆存在的缺陷进行修补,这原本是一件科技发展造福消费者的好事。但我们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召回不等于OTA升级。OTA升级只是手段,不该掩盖召回背后产品存在缺陷的本质。
可惜的是,在消费者还没弄明白之前,就已经有人急着模糊OTA升级和召回之间的区别了。
9月19日,也就是召回公告发布当天,小米汽车也发布了一则《小米汽车答车友问(第191集)》。其中首先就提到,小米汽车将通过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标准版小米SU7车辆免费升级软件。
紧接着,小米汽车又称,“本次OTA软件升级召回,意在进一步提升辅助驾驶功能的可靠性,包括优化辅助驾驶速度控制策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到了“存在安全隐患”,到了小米汽车这里,变为了“提升可靠性”、“优化”。
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好比: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本意是让小米汽车从不及格到及格,小米汽车的用词却意味着小米汽车是从稍有不足到优化完善。
这是本质的不同。
在这份《小米汽车答车友问(第191集)》中,剩余的绝大部分篇幅都被小米汽车留给了秋季大版本OTA升级。这很难不让消费者误以为,OTA召回只是秋季大版本OTA升级的一部分,只是一个可以通过软件升级解决的再平常不过的事。
这是再次模糊本质。
信息显示,汽车产品召回编号结构由缺陷类别(S/E)、年代标识(4位年份)、产品类型(M/T/CEE)顺序号(4位流水号),和召回类型(V/I/O)五部分组成。缺陷类别中,S意为安全缺陷,E意为环保缺陷。召回类型中,V意为主动召回,I意为受调查影响召回,O意为责令召回。其中,I与O,都是被动召回。
公告显示,此次小米SU7标准版找回编号为小米此次召回编号为“S2025M0149”和“S2025M0150I”。这也就意味着,此次小米SU7的大规模召回,是因为安全缺陷,是被动召回。
因为辅助驾驶存在安全缺陷,会影响用户生命安全,在接受调查后被动开启召回。这才是小米SU7大规模召回的本质。可小米汽车却涉嫌用OTA秋季大版本升级来混淆视听,这究竟是危机公关,还是居心不良?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今年3月份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通知》,企业实施OTA升级活动消除汽车产品缺陷、实施找回的,应当按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组织实施,同时还应立即停止缺陷汽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根据该规定,此次涉及的小米SU7标准版,都需要停产停售。小米汽车做到了吗?
结合另一项事实:此次召回的都是没有激光雷达的标准版车型,不包含配备了激光雷达的Pro和Max版车型。这是否说明,小米汽车智能驾驶本就算法能力不足?一旦感知硬件跟不上,就会露怯?
召回=负责?
消费者同样需要警惕的一个观点是:召回代表品牌足够负责任。
上文对召回编号的解读中已经提到,小米SU7的此次召回是被动为之。行业内当然不乏品牌主动进行的召回。对于这部分品牌来说,我们尚且能够用“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来美化其责任感。可对于小米汽车这样被动接受调查后又被动召回且试图用OTA升级来混淆视听的品牌来说,身为消费者的我们,真的有必要用“负责任”来从玻璃渣里找糖吃么?
更何况,这是一次迟到已久的“牵着不走,打着倒退”。
3月29日,一台小米SU7在高速上撞击护栏后爆燃,车内的三位驾乘人员不幸遇难。事故中,这台小米SU7从发出接管提醒到车辆发生碰撞仅间隔2秒,根本没有给驾驶者提供充分的反应时间。且遇难人员的母亲称,这台小米SU7起火后,车门自动锁死。
当舆论将焦点定格在驾驶人员有没有保持注意力的时候,就已经无形中容忍了以上两个关键且必须由小米汽车回应的疑点,也无形之中给了小米汽车不该获得的容错率。
今年5月份,小米汽车将产品信息中的“小米智驾”改为了“小米辅助驾驶”。在此背景下,加上相关部门的明确要求与规制,小米汽车依旧有主动自查、主动开启召回的机会。但很显然,小米汽车彼时依旧没有选择主动担起责任。改名,依旧是政策要求强制之下的举动。
7月份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智能辅助驾驶大赛上,参赛的小米SU7以58.94分的成绩,在13款参赛车型中位列倒数第一。测试中,在环岛博弈、景区窄路等场景中,小米SU7频繁需要驾驶员介入接管。
同样的,在中国汽车质量网发布的29款纯电车质量排名中,小米SU7以239的质量数值再次垫底。
一个极受瞩目的比赛,一个极受瞩目的排名,两次垫底的小米SU7,依旧有机会自查自省。事实是,小米汽车依旧没有开启有效举措。
从民间测试到官方排名,从政策警示到事故警醒,外部环境已经多次给予了小米汽车或严厉或惨痛的教训,却都扶不起小米汽车心中那微不足道的责任心。
写在最后
“这三个月,好几个汽车品牌都有召回”
“特斯拉召回规模更大”
此类言论立不住脚的地方有太多了。首先,别的品牌召回规模大,是因为这些品牌销量规模经营体量要比小米汽车大得多。其次,别的品牌召回,就意味着小米汽车被动召回也是合理的吗?
保证用户的安全是品牌基本的责任,和烂人比烂,只会让自己更烂。
召回编号已经明晃晃的揭示,此次召回就是安全事件,就是被调查后被动召回。那些用“软件升级”来美化事件的观点,骗骗别人就行了,可别把自己也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