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汽车,被视为是现代汽车的雏形。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834年,美国人托马斯·达文波特用干电池制造了第一台电动汽车。
由此可见,“是新能源还是燃油车”并不是“新旧”的判定标签, “新汽车”显然不应被简单等同于“新能源”。所谓“新”的定义,核心从不局限于能源形式本身,而在于技术迭代、理念革新与产业演进所构成的动态延伸。
而随着行业转型迈入深水区,如何理解燃油技术路径也成为当前行业思考的关键命题,“赢燃油者,赢新能源”正成为越来越多车企的心声。
在这一背景下,奇瑞于9月27日正式发布“中国新燃油”战略,以“新技术”、“新智能”、“新安全”、“新格局”,试图引领全球燃油车进入全新时代。在发布会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张国忠直言:“没有落后的能源形式,只有落后的技术与体验。”
在奇瑞看来,燃油车从来不是“新汽车”的对立面。“新汽车”真正的“新”,应体现在技术突破、用户体验与产业格局的重构上。因此,“中国新燃油”并不仅仅是一场产品攻势,更是一场体系能力和产业话语权的全面提升。其在打破燃油车与“新汽车”固化的“二元对立”的同时,更是在为仍在坚持燃油赛道的企业提供一条清晰的路径样本。
在很多语境中,“新能源”往往被直接等同于“新汽车”,而燃油车则被持续“唱衰”。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对于能源结构的理解存在某种偏颇。
近年来,“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的论调几乎成为行业共识,并衍生出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企业: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在三电技术和智驾智舱领先的全球电动车车企;以比亚迪为代表的,All in新能源、通过规模化优势迅速“上量”的选手;以蔚小理、鸿蒙智行为代表的,凭借差异化定位建立优势的新势力车企。然而,这三种发展模式至今都未能彻底撼动燃油车的基本盘。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再创新高,达到2756.3万辆,其中依然有超过1200万用户选择燃油车。在今年1-9月,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依旧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油电并存的状态。在现阶段,燃油车仍是车企盈利与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像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的成长同样绕不开燃油车的支撑。
尽管中国车企在场景创新、动力形式与智能化方面走在全球前列,但在全球市场中,燃油车仍有着庞大的用户基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燃油车依然稳坐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销量突破7200万辆。
在业内人士看来,大多数由燃油车“教育”成长起来的用户,更重视汽车本身的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等本质属性,而非“炫技式”的功能叠加。在欧美、日本等成熟汽车市场,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消费者普遍将汽车视为“安全可靠的移动工具”,更看重驾驶属性,弱化游戏化、娱乐化的功能。
而对于加速全球化布局的中国车企来说,燃油车绝非可轻易舍弃的选项,而是其冲击全球顶尖站位、稳固国际市场根基时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柱与核心助力。
可以说,“中国新燃油”不仅是奇瑞对自身发展路径的回应,也在提醒市场:燃油车不是“过去式”,而是当下与未来依旧重要的“胜负手”。
众所周知,当下虽仍有不少车企加码燃油赛道,但要提出并推动“中国新燃油”战略,关键绝非简单“做油车”,而是要具备支撑其“新”的硬核技术实力。多年来,凭借对这一领域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奇瑞没有选择“豪赌”单一技术路径,而是坚持以尊重用户多元化选择为核心,以深厚的技术沉淀在燃油车赛道站稳脚跟。
在中国的汽车发动机领域,奇瑞更是堪称车界的“黄埔军校”,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三大件”全栈自研自制的自主品牌。即便是在新能源浪潮汹涌的当下,其也未放弃对燃油技术的迭代,通过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上的持续投入,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壁垒,也让“奇瑞是卖发动机的公司”这一说法逐渐成为市场共识,更获得了用户真金白银的投票。目前,奇瑞发动机现在已经出口到全球80多个国家,累计出口量达到120万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8月,奇瑞在燃油车市场累计销售1,235,412辆,同比增长27.6%,这一数据也为其“中国新燃油”战略的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庞大的燃油基本盘带来的稳定现金流,使奇瑞在新能源研发和市场拓展中拥有充足资源,从而实现“油电共进”的良性循环。正因如此,奇瑞才能在转型洪流中站稳脚跟,并不断积蓄力量,向更高的行业坐标发起冲击。
再回到奇瑞提出的“中国新燃油”这一概念上,其“新”的内核,正是奇瑞对燃油车未来发展方向的重新定义。尽管燃油车市场份额逐步收缩,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已经“过时”,而是用户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用户对汽车的期待早已不止于出行本身,更在于智能化体验、交互形式和场景适配能力。“新汽车”的真正内涵,在于能否回应这种逐步升级的需求,而不是“只要是新能源就等于新汽车”。
在业内人士看来,燃油车之所以长期被视为“新汽车”的“对立面”,正是因为大多数燃油车在智能化表现层面存在致命的短板。在现阶段,虽然不少合资品牌都推出了新产品,但由于产品打造思维依旧停留在过去的惯性中,即便完成了动力维度的切换,在技术迭代和智能化创新上还是明显乏力,难以满足用户对“新汽车”的期待。换句话说,“新汽车”不是“旧瓶装新酒”,不是“新能源”就是“新汽车”。
而奇瑞“中国新燃油”战略的关键突破,正是在于其将智能化作为燃油车的“新灵魂”,并且让其在外观设计、驾驶质感等维度上与新能源车型保持同等水平,从根本上打破了“智能化只属于新能源”的偏见。“用户的心声,奇瑞来听!用户的需求,奇瑞来办!奇瑞,为千万燃油用户而战!”在发布会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学用更是全程冒雨演讲,这何尝不是在为燃油车用户“撑伞”。
以刚刚上市的瑞虎9X为例,其配置的猎鹰500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能够让用户以中阶的价格享受到高阶的体验,其可记忆20条、每条最长150公里的VIP定制路线,在城市长距离通勤中提供舒适安全的领航;在长途自驾中开启高速NOA,可减轻90%以上的驾驶疲劳。值得一提的是,猎鹰系统还能应对300多种泊车场景,通过记忆泊车、遥控泊车解决真实世界的复杂停车难题。这类智能化配置,不仅让燃油车补齐短板,更使其在日常使用中展现出真正“新汽车”的体验感。
更为关键的是,与部分合资品牌试图通过单点突破打造“聪明的燃油车”不同,奇瑞已经跳脱出单一的产品思维,“中国新燃油”战略更大的意义更在于打破新能源“独大”的单一叙事,旨在推动行业回归多元共存的理性发展格局、回到尊重原创、尊重技术的主线上,让燃油车、新能源等各类产品都能依托各自的技术沉淀和用户需求找到全新的市场定位。
由此可见,“中国新燃油”不仅是奇瑞的破题之举,更是中国汽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让行业看到了燃油车在新时代下的进化可能,也让全球市场重新认识到,中国品牌不仅能在新能源赛道上引领潮流,更能在传统赛道上开辟新局。可以预见,在这场油电共进、多元共生的长期竞争中,谁能真正把握用户价值,谁就能握住决定未来格局的“胜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