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经济日报》发了一篇社论,直接说新能源车的订单数字不对劲,有些车企把预售订单当成了吸引关注的手段,像手机品牌那样刷数据,可汽车不是手机,买不起可以不买,但数据一炒起来,人就容易信,这事闹得不小,行业里已经开始有人悄悄琢磨了。
9月5号,一家车企推出一款增程SUV,十分钟小订破了两万,一小时冲到十万,小程序直接卡死,小米YU7上市首小时大定二十八点九万辆,但他们说七天内能退,蔚来呢,李斌啥数据都不提,只说订单加一块早超过一亿了,三家公司,三种做法,一个比一个让人猜不透。
很多人分不清小订、大定和锁单,小订就是交几十块,想退随时能退,大定要交几千块,一般不退,但也不一定非得提车,锁单才是真下单,车厂才会给你排产,可大部分车企把这些词混着用,让人以为十万订单就是十万台车要卖出去,其实不是。
技术上没人管这事儿,车企自己报数据,也没人核对,更没有国家标准,苹果发布会前的预购量是Apple Pay直接抓的,清清楚楚,咱们连个中汽协备案平台都没有,资本看订单数给估值,政府按订单发补贴,供应链也跟着订单排产,数据一假,整个链条就全乱了。
营销的玩法变了,以前车企靠口碑和交付量撑场面,现在比的是预售订单有多少,订单一多,话题就来了,投资人听着高兴,员工的KPI也跟着好交差,特斯拉从不公布预售数,只说交付了多少,用户满意不,结果呢,它卖得最稳,反倒有些用户开始反着来,下完单就退,图个乐呵,顺手薅点羊毛,慢慢还出了专门干这事儿的灰色链条。
企业拿数据博眼球,消费者被“爆单”逼着下单,怕错过便宜,监管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可谁来负责说不清,媒体天天报“某某品牌破纪录”,也不管是不是真,大家都跟着数字跑,没人问一句,这些车,最后到底卖给了谁。
现在没人说得清那十万订单里到底有多少人真会提车,工信部没出过任何规定要车企公开真实预售数,消协也没动手查,行业越来越靠吹嘘造势,而不是把车做好,市场没吵没闹,可谁都明白,这泡沫早晚得破。
数据能编,车得真开到你手上,大家都在喊十万,可你有没有想过,到底谁在接这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