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东风日产4S店内,销售顾问韩梅梅指着展厅中央的白色轩逸,语气兴奋:“这款经典款现在优惠完才6万出头,上个月光我们店就卖了40多台。”
她补充道,“很多顾客都是看了新能源车后,回头来订燃油车的。”
这着实让人惊讶,毕竟现在人们的共识就是电车。
但事情确实有些不一样。
9月份前三周,轩逸就已经卖出了1.6万多台。
这意味着在上个月,轩逸月销破2万台没有任何悬念。
当然,这种销量水准没法跟巅峰期的轩逸相提并论——2020年轩逸平均月度销量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4.5万台。
不过在当今新能源的冲击下,轩逸依然能月销破2万实属不易。
这可能也证明了一件事——轩逸的确便宜了,但光凭便宜走不到这一步。
九月下旬的北京,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进展厅。
韩梅梅的客户——32岁的工程师李磊,刚刚签完购车合同。
他放弃了一度心动的电动车,最终选择了轩逸经典款。
“不是多优秀,是性价比高。”他坦言,“对我这种首购族来说,皮实耐用、用着省心才是关键”。
李磊只是轩逸庞大买家群体的一个缩影。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8月轩逸销量达27,695辆,连续数月稳居轿车销量榜前三。
而在9月前三周,该车型累计销量已达16,856辆,预计全月将突破2万辆大关——在新能源渗透率逼近60%的当下,这一数字让不少电车相形见绌。
轩逸的销量轨迹犹如一条深蹲后起跳的曲线。
回顾2025年初,其销量曾一度下探:1月23,959辆,2月更是跌至14,078辆的年内低点。
转折点出现在春季。
随着市场回暖和促销力度加大,轩逸销量开始稳步攀升:3月20,784辆、4月24,458辆、5月冲高至28,618辆,创下年内单月最高纪录。
这一强劲表现让轩逸在5月燃油车销量榜上登顶冠军。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7月轩逸销量达26,337辆,同比增长21.83%。
在整体车市低迷的背景下,实现两位数增长绝非易事。
轩逸的爆款密码让人颇为意外,那就是精准拿捏“反智”消费心理。
在10万级家用车市场,存在一种看似“反智”的购车逻辑——对陈旧成熟技术的极端信任,对稳定性的极端追求,以及对任何新技术的极端恐惧。
而轩逸那台老旧的HR16发动机+CVT变速箱,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
这套动力组合经过数十万车主的“人肉测试”,稳定程度足以让消费者在整个“轩逸生涯”中充当“甩手掌柜”。
价格更是轩逸的杀手锏。
目前轩逸经典款在终端市场已降至7万元区间,比官方指导价直降3万余元,有的经销商甚至给出了6万出头的极限低价。
配合1.6L+CVT动力组合,以及百公里5.9L的低油耗,对于精打细算的家庭用户而言,这无疑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轩逸的复苏并非个案,而是燃油车市场阶段性回暖的缩影。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5月,传统燃料乘用车国内销量为85.4万辆,环比增长2.2%。
与此同时,多家跨国车企调整了电动化战略,奥迪全球CEO高德诺甚至宣布:“奥迪已撤销原定于2033年停止研发和销售内燃机汽车的计划”。
消费市场的分化同样明显。
J.D.Power调研显示,西北地区燃油车保有量占比高达68%。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研则表明,年收入15万元以下的首购用户中,63%更倾向燃油车。
尽管轩逸表现亮眼,但其背后的风险不容忽视。
轩逸在东风日产销量中占比高达51.64%,这种畸形且夸张的销量占比,被业内视为“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
事实上,与轩逸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风日产其他车型的表现相对平淡:天籁、逍客、奇骏夺得销量,均已经不复当年之勇。
换句话说,日产现在就吃轩逸这碗饭。
所以变化也是必然的。
尽管第15代轩逸依然采用祖传的1.6L+CVT的动力组合,但日产N7的“模式验证”效果不错。
数据显示,N7在8月份完成了销量破万的里程碑。
这让N7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轩逸平替。
李磊提车后,在朋友圈写下了自己的选车心得:“电车虽好,但适合自己才最重要。”
他算了一笔账:7万多的车价,加上每年比电车多出的油费,使用五年后总成本仍低于同级别电动车,“而且不用担心电池衰减,保值率也更高”。
在韩梅梅的销售记录里,像张启明这样的消费者也的确不少——这些人务实、理性,在新能源的喧嚣中坚守着自己的购车逻辑。
他们也许是老顽固,但这样的人还真不少。
或许,这就是轩逸能在新能源浪潮中持续热销的深层原因:它未必是最前沿的,但恰恰就是有人要。
这也表明,新能源无论如何搞不定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