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记者走来到于黔西市甘棠镇的新田煤矿,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抓生产,铲车、货车和原煤输送机的声音打破了山里的宁静。“为了保质保量完成生产目标,我们在节假日期间也实行‘三班倒’。”新田煤矿机电部主管朱贞贵说。
智能调度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矿井下的生产场景清晰可见。“现在工作面都是智能化开采、远程控制,我们在不同角度都安装了监控,可实时观察井下情况。只要出现异常,数据就会传输到这里。”朱贞贵指了指屏幕,“就比如这两台互为‘AB角’的风机,如果一台出现故障,另一台就会自动启动,确保井下通风。”
“我们先后建成辅助自动化、智能化综采综掘和通防、瓦斯灾害预警、智能软件辅助设计、5G+智能AI识别、机器人等50多个子系统,分为智能化辅助、采掘、经营管理、调度、安全管控、协同设计、通防7个板块。”据矿长刘红伟介绍,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化建设示范煤矿之一,新田煤矿共计投入2.78亿元用于智能化改造,目前井下布置有2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和7个开掘工作面。
井下实现无人开采,无视频不作业。智能化建设不但增加了安全保障,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刘红伟说,通过智能化矿井验收以来,产能得到较好的释放,原煤年产量较2022年智能化建设前增加39万吨,增幅42.12%。
洗煤厂内,铲车正在将煤分类堆放。“以前卖原煤,每吨只能卖400元左右,如今自动化洗煤设备精选后,综合售价大为提升。”新田煤矿企管部主管范彰彬表示,今年1-9月该矿生产原煤84.31万吨,通过洗煤厂分类后综合售价664.03元/吨,实现产值4.51亿元。
大数据“精准把脉”,“绿色矿山”安全高效。离开新田煤矿后,记者走进百里杜鹃管理区黔金煤矿,智能信息中心副主任程太平正在通过大屏幕监控井下生产情况。“自从实施智能化开采以来,安全性能大为提升,真的是让矿山‘会说话’。”程太平说,井下的情况通过数据传输到后台,形成自动报警模式,“相当于矿山自己把情况告诉我们。”
今年8月9日,黔金煤矿首个智能化工作面——21503综采工作面顺利通过省能源局专家组验收,标志着该矿智能化矿山建设迈上新台阶。“我们积极投入资金对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不断整合工作面的生产、安全、设备、人员等各类信息,构建全面的智能化管控系统,推动矿井安全、绿色、高效发展。”程太平说。
科技赋能“富矿精开”,智能化建设让矿山“更聪明”。围绕省委、省政府“富矿精开”决策部署,毕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率先在全省启动煤矿“两化”改造,推动煤炭产业从“粗放开采”向“智能高效”转型。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已建成56个智能采掘工作面、16个智能煤矿,原煤产量占全省46.31%,以点带面形成智能化开采集群效应。
同时,该市加快矿区规划与产能优化,7个省级矿区规划完成上报,16处6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推进新建技改,新增产能超950万吨/年。同步强化安全管控,地面煤层气抽采达3300万立方米,瓦斯超限次数持续下降,构建起“智能开采+资源循环+安全可控”的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编辑 郑宇潇
二审 李文勇
三审 李中迪
上一篇:极氪9X辅助驾驶,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