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遭遇灵魂拷问:城市复杂路况下,它真的足够安全吗?
早高峰的北京三环辅路,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突然从公交车缝里钻出来,路口的施工锥桶歪歪扭扭摆了半条道,还有老人牵着刚放学的孩子正要横穿斑马线——这场景里的每一个变量,都是老司机都得绷紧神经的"考题"。开着新款智能车的张磊刚启动城市NOA功能,就被系统突然的急刹吓出一身冷汗:前方明明是悬空的金属天桥,雷达却误判成了障碍物。等他慌忙接管方向盘绕过加塞的三轮车,仪表盘上已经弹出了"请保持注意力"的提醒。
和张磊有同样经历的人不少,杭州的网约车司机李姐吐槽,上周在雨天过环岛,车机直接忽略了正在环岛内行驶的车辆,差点造成碰撞。这些街头随处可见的瞬间,都指向同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当自动驾驶走出封闭测试场,真的能扛住城市路况的"花式考验"吗?
城市路况成"修罗场":那些让系统"翻车"的瞬间
城市道路的复杂程度,远比高速路要高出几个量级,这恰恰成了自动驾驶系统的"软肋"。很多在测试场里表现完美的功能,到了真实街头就频频"掉链子"。
最常见的是传感器的"认知盲区" 。毫米波雷达遇上金属护栏、天桥支架这类物体时,很容易因为镜面反射出现误判,要么像张磊遇到的那样突然刹停,要么干脆视而不见。懂车帝和央视的联合测试更戳破了行业痛点:26款热门车型面对模拟儿童横穿马路时,有9款车的自动紧急制动完全失效,城市场景的整体通过率还不到50%。哪怕是宣称能应对极端天气的系统,在暴雨、强光等环境下,摄像头和雷达的感知精度也会大打折扣,比如特斯拉曾在强光下把白色卡车误判为天空。
更头疼的是算法的"规则困境" 。交通规则里的"礼让三分"很难转化为代码:环岛测试中,26款车只有3款能正确让行岛内车辆;遇到施工路段临时变道时,多数系统要么过于保守停在原地堵路,要么过于激进忽略后方来车。知乎答主Zz分享过一个细节:他开的智能车在路口遇到闯红灯的电动车,系统犹豫了1.2秒才刹车,而这短短一秒足以酿成事故 。这种"机器式教条"在充满灵活变通的城市交通里,反而成了安全隐患。
数据说话:安全神话背后的真实账本
关于自动驾驶的安全性,行业里一直有"比人类驾驶安全10倍"的说法,但放到城市场景里,这个结论需要打上问号。真实数据显示,安全表现存在明显的"场景分化"。
从国内众测数据来看,问题相当突出。《2025春节智驾众测报告》覆盖了14款热门车型、24个省市的测试场景,结果显示:虽然整体NOA危险接管里程平均能达到220.21公里,但77.14%的危险接管事件都集中在城市路段——要知道城市NOA里程只占总测试里程的25.96% 。更直观的是驾驶体验:平均每5.14公里就会出现一次急刹车,每5.18公里一次急加速,这种频繁的顿挫不仅影响舒适性,本身就是安全隐患。
不过也有积极的行业案例。Waymo在旧金山和凤凰城的4400万英里测试中,触发安全气囊的严重事故只有13起,比估算的人类驾驶员事故数减少83%,致伤事故减少81%。国内的杭州更以立法形式给出了实践数据:截至2024年4月,当地智能网联车辆累计测试里程超120万公里,主动事故率为零。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些亮眼数据要么来自技术领先的头部企业,要么依托于完善的测试管理体系,并非所有车型都能达到。
政策层面也在同步跟进。2025年9月,工信部等八部门明确提出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同时要求完善道路交通安全、保险等配套法规。北京、深圳等地的条例更是细化了责任划分:L3级系统激活状态下,车企需承担主要责任,但驾驶员必须及时响应接管请求。这些政策既是"护身符",也是"紧箍咒",倒逼行业把安全标准落到实处。
破局之道:不是替代人类,而是学会"协同"
面对城市路况的重重考验,自动驾驶的出路不是追求"完全替代人类",而是构建"人机协同+技术升级+基建支撑"的三重保障网。
基建要搭好"舞台" 。深圳的"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给出了新思路:通过交通信息汇聚平台,把施工占道、隧道事件等动态信息实时推送给智驾车,相当于给车辆装了"上帝视角" 。这种路侧设备与车载系统的联动,能弥补单个车辆感知的局限性,比如提前500米预警前方突发事故,给系统留出充足的反应时间。
用户要摆正"心态" 。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明确指出,目前行业仍处于L2阶段,距离L3全面普及还有距离 。这意味着驾驶员绝不能当"甩手掌柜",要清楚系统的能力边界——比如夜间城区、极端天气下最好手动驾驶,过路口时主动观察行人状态。毕竟再好的技术,也需要人类的理性判断来兜底。
说到底,自动驾驶的安全进化,就像学开车的新手慢慢变成老司机,需要数据积累、技术迭代,更需要与城市交通生态的磨合。现在的它或许还会在复杂路况下"犯迷糊",但随着政策的完善、技术的升级,未来终将成为城市出行的可靠助手。只是在那之前,每一位使用者都得记住:方向盘后的责任,永远不能完全交给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