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攥着方向盘的手全是汗,仪表盘上 “207 公里” 的数字像根细针,扎得他眼睛发疼。这是他三天前刚提的新车,裸车价 18.6 万,为此他把老家的宅基地都抵押了,就为给刚怀孕的媳妇换辆安全的代步车。
提车那天的场景还在眼前。销售小张笑得像朵花,递过来的新车交接单上,里程数一栏明晃晃写着 “5 公里”。“李哥您放心,这是刚从厂家运过来的商品车,膜都没撕呢。” 小张拍着引擎盖保证,指甲上的亮片晃得人眼花。李建军围着车转了三圈,确实没发现异样,就是座椅皮质摸着有点糙,小张说这是 “原厂保护蜡没擦干净”,他也就没多想。
出事是在第三天下午。媳妇说副驾储物箱关不严,他开车去家附近的汽修店调试。老周师傅蹲在车里摸了五分钟,突然抬头问:“你这是试驾车吧?” 李建军当时就炸了:“你别瞎说!刚提的新车!” 老周没说话,拽着他往仪表盘凑,“看见没?这缝隙里全是烟灰,原厂车能有这玩意儿?” 他又扒开脚垫,底板上竟沾着半根烟蒂,滤嘴上的口红印还没完全褪色。
“你再查下行车电脑。” 老周插上诊断仪,屏幕上跳出的记录让李建军腿都软了 —— 提车前一周,这辆车有过八次短途行驶记录,最长的一次跑了 47 公里,甚至还有条 “试乘试驾路线” 的导航记录。
他第一时间冲回 4S 店。小张的笑容僵在脸上,支支吾吾说可能是 “移车时产生的里程”。部门经理出面时更绝,抱着胳膊说:“新车出库前都要检测,几百公里很正常。要不这样,给你送两次保养,这事就算了。”
“算了?” 李建军气得声音发颤,他掏出手机把烟蒂和诊断记录拍在桌上,“你们这是骗!” 经理的脸立刻沉下来:“先生说话要讲证据,合同上写的是商品车,我们可没承诺是零里程。”
回家的路上,媳妇抱着肚子哭,说早知道买二手车也比被骗强。李建军蹲在楼道里抽了半包烟,想起老周说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突然站起身 —— 他要维权。
第二天他就去了公证处,把诊断记录、烟蒂照片全做了证据保全,花了 800 块。接着打 12315 投诉,接线员让他等回复,这一等就是十天。期间 4S 店打过两次电话,第一次说愿意补偿 5000 块,第二次降到 3000,还说 “别太较真,打官司耗不起”。
李建军真的耗不起。媳妇孕期反应大,天天要去医院,他请假跑维权,全勤奖没了不说,老板已经旁敲侧击要他 “以工作为重”。有天晚上他翻合同,突然发现附件里的 “车辆验收单” 上,里程数那一栏是空白的,当时销售说 “回头补填”,他居然签了字。
“这是不是算证据不足?” 他连夜找做律师的同学请教。同学告诉他,新消法有规定,机动车这类耐用商品,六个月内发现瑕疵,举证责任在经营者。“他们得证明这 200 公里不是试乘试驾弄出来的,不是你证明。” 同学的话让他松了口气,还给他看了个湖南的案例,有个车主买了调表二手车,法院判了退一赔三,车款 22 万多,赔了 68 万多。
开庭那天,4S 店的律师果然拿空白验收单说事儿,还提交了份 “PDI 检测报告”,说提车时里程确实是 5 公里。李建军的律师立刻追问:“检测报告是当天做的吗?为什么没有李建军的签字确认?” 对方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转折出现在举证阶段。公证处的工作人员当庭展示了诊断仪提取的原始数据,清楚显示提车前的行驶轨迹全是 4S 店到周边商圈的路线。更意外的是,汽修店的老周居然赶来作证,说这辆车上个月他见过,当时贴着 “试驾车” 的贴纸,只是没留照片。
法院最终的判决下来时,李建军正在陪媳妇做产检。法官认定 4S 店故意隐瞒车辆曾作为试驾车使用的事实,构成消费欺诈,支持 “退一赔三”—— 退还 18.6 万购车款,赔偿 55.8 万。
拿到判决书那天,他去 4S 店办退车。之前嚣张的经理低着头递材料,小张躲在办公室不敢出来。走出 4S 店,阳光晃得他睁不开眼,媳妇摸着肚子说:“以后再也不来这儿买车了。”
现在车已经退了,赔偿款还没到账,4S 店说要上诉。李建军倒不着急,他把所有证据都整理好,存在云端相册里。前几天小区邻居找他问维权经验,说自己买的车疑似被喷过漆,他把当时做的证据清单抄给了对方,提醒说 “购车发票、三包卡这些千万别丢,比什么都管用”。
其实直到现在,他还有点恍惚。当初只是想讨个说法,没想到真能赢。有时候路过那家 4S 店,看见门口还摆着试驾车,他就想提醒那些看车的人,提车时一定要查行车电脑,别信销售说的 “膜没撕就是新车”。
你们说这事新鲜不?花新车的钱买了试驾车,换谁都得气炸。但真要较真起来,法律还真站在消费者这边。就是这维权的折腾劲儿,一般人真扛不住。你们买车时都遇到过啥套路?有没有人跟他一样踩过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