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智能驾驶可以说是登顶汽车行业最热门的话题榜首,而随着组合驾驶辅助技术的快速迭代,用户对行车安全的要求也在持续升级。
而捍卫安全背后最关键的,除了技术底蕴外,还有真正高效、可靠的验证流程。
对此,一汽红旗在2023年就建成并投入运营了国内首个、规模最大、模拟要素最完备的室内智能驾驶环境模拟试验室。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实验室。
作为红旗品牌组合驾驶辅助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汽红旗智能驾驶环境模拟试验室以 “贯通”虚拟与现实的整车在环(VIL,Vehicle-in-the-Loop)测试验证方法为核心。
通过先进的环境模拟系统,一汽红旗智能驾驶环境模拟试验室可一站式精准复现雨、雾、光等复杂自然环境和多车、行人等交通流场景,能够全面验证整车感知部件的功能和性能、为仿真建模与参数优化提供支撑,还可以有效锤炼整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在复杂极端工况下的安全决策能力。
说这些,大家可能觉得有点“云山雾罩”,那我们来摆出一些实际点的硬件设施。
首先,是试验室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也就是说可以完全摆脱室外环境受天气、场地条件的制约,显著提升研发效率。
目前实验室拥有5条3.75米宽、280米长的标准车道,可满足最高60km/h的单车及多车协同测试需求,覆盖城市道路、城郊道路等主流行驶场景。
此外,对车、人、二轮车等交通目标物的定位、控制、跟随精度高达3~5cm,达到定制化最高精度水平。
另外,交通标识模拟类型多达240种,如前方施工、山体滑坡、路过学校等,可精准复现真实道路标识及环境,提升测试场景的真实性。
相信大家都已经发现了这些配件真正的作用,那就是围绕着同一个核心——全方位模拟自然交通场景。
实验室采用降雨、降雾两套独立设备,其中降雨环境模拟设备多达2000余个降雨喷嘴、降雾环境模拟设备多达2576个降雾喷嘴,可精准控制雨雾强度,实现从小雨(10~25mm/h)到暴雨(50~100mm/h)、从轻雾(500~1000m)到浓雾(50~200m)的全场景自然环境模拟,优化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在恶劣天气下的性能边界。
此外,实验室还具备强大的光照模拟能力。通过600余个LED灯组的组合变化,实现从0.5~2000勒克斯的全域均匀亮度调节与3000~6000K色温调节。
同时配备独立于LED灯组的强光点光源,可模拟不同角度强光照射、强光跟随及积水路面反射等场景,为解决夜间、逆光等低能见度环境下的组合驾驶辅助研发提供条件。
通过全域光照调节,可以shixian cong “深夜微光”(0.5勒克斯)到“正午强光”(2000勒克斯)的亮度区间,搭配3000K(暖黄光)-6000K(冷白光)色温调节,可复现黎明、黄昏、隧道出入口等光照突变场景,优化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摄像头白平衡调节、强光眩光抑制算法。
并且具备独立强光点光源功能,可实现多角度、跟随式强光照射,模拟对向车辆远光灯、积水路面反光等极端光照场景,验证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对“强光”的抗干扰能力,减少因光照问题导致的决策失误。
此外,实验室还可以实现复杂路况的模拟功能,比如交通流与行人模拟,最多5台测试车辆共同形成的复杂交通流场景,如多车跟驶、邻车强行变道等,以及2名行人横穿路口的场景,如“鬼探头”“儿童突然穿行”等。
这种复现城市路口、拥堵路段等高频危险场景的功能,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技术研发的效率,提高安全性。
目前,一汽红旗智能驾驶环境模拟试验室已经能够智能创建500多种正向功能逻辑符合性场景、标准法规场景、交通事故场景及边缘极限场景,覆盖国标要求的高难度、高风险工况,满足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从“基础功能验证”到“极限工况挑战”的全阶段研发需求。
并且可以在3分钟内建立稳态,大幅缩短不同工况间的测试间隔,助力研发团队快速迭代算法、验证优化效果。
目前,一汽红旗智能驾驶环境模拟试验室已完整覆盖从传感器优化到整车智能决策的全链路研发验证需求,累计完成数百次各类组合驾驶辅助性能测试与优化,使红旗旗下具备L2级及以上组合驾驶辅助能力的车型,均提前满足即将落地实施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等国标要求。
这背后最值得关注的,其实是红旗在极限工况验证方面的能力。
这也是将测试能力转化为产品价值,支撑红旗品牌旗下产品的安全性能迭代与OTA升级的核心功能。
VIL作为介于虚拟测试和实车道路测试之间的一种测试验证方法,是智能网联汽车完整测试工具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也是智能汽车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红旗显然走在了行业前列。
事实也终将证明,智能安全将是车圈最好的营销,而红旗正在用技术和安全证明自身“智能真高阶、安全有底线”的价值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