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一汽成了大疆车载业务的最大股东!
9月22日,据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示,一汽拟增资并收购卓驭科技35.8%的股权,此前的大股东New Territory则以34.85%的股份,“退居”第二大股东。
卓驭科技何许人也,很多小伙伴可能并没那么清楚。
但如果我说它的前身是大疆2016年成立的车载项目组,为红旗、大众、奇瑞等品牌提供过ADAS辅助驾驶方案,2023年从大疆拆分、独立运营,大家应该就能明白了。
和智驾圈里的一众初创公司比起来,卓驭属于典型的“含着金汤匙出生”。
在这一背景下,一汽又成了卓驭的大股东,就必然会引发外界的猜想:卓驭当时为什么要从大疆独立出来?一汽又在进行怎样的战略布局?
事情究竟如何,接下来咱们仔细聊聊!
01. 从无人机到辅助驾驶?
卓驭科技最早作为一个“厂牌”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是在2024年的6月份。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去年这段时间正是“高阶辅助驾驶”大行其道的时候。领航辅助和“无图”,也成了头部辅助驾驶供应商或车企争相宣传的产品点。
而市场上能实现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且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普遍都是搭载华为ADS 2.0、小鹏XNGP等价位在20万元以上的车型。
这个时候,一位“搅局者”出现了——宝骏云朵灵犀版。
之所以说它是搅局者,一方面是因为其只要10万块出头的价格,却能凭借卓驭成行平台,实现越级的城市记忆领航功能,这在行业里还是首次;
另一方面,它搭载的“点对点”通勤领航功能,并不是整个城区范围内的领航辅助,而是仅限于10条以内固定路线、最大距离不超100km的“残血版”记忆领航辅助。
不过从实用角度看,这种“点对点”通勤领航功能已经可以覆盖大多数人的日常通勤场景,解决了最核心的用户需求。
之所以能把价格打下来,就要说到卓驭一直以来采用的科技平权路线了。
宝骏云朵灵犀版搭载的是最入门的7V惯导双目纯视觉方案,算力也只有32TOPS。由于这套方案所采用的核心传感器硬件都是卓驭科技自研,成本只要大约5000元。
但凭借着对算力的挖掘,它却能实现记忆领航辅助、跨层记忆泊车以及主动安全等一系列功能。
考虑到当时一颗254TOPS算力的英伟达Orin X智驾芯片就价值3000块,这套一定程度上替代激光雷达的低成本方案,可以说性价比高的不行。
而卓驭科技这种通过极限压榨硬件能力拉低成本,从而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的研发风格,无疑和大疆在无人机业务上的风格一脉相承。
正如卓驭科技首席AI技术官陈晓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在有限硬件、有限算力上做极致的功能和性能,这是我们血液里的东西。”
而卓驭科技在辅助驾驶系统上所选择的惯导双目纯视觉方案,其实也源自大疆无人机的技术积累。
2016年,大疆精灵4发布,这是全球首款具备机器视觉能力的消费级无人机。
它通过无人机自身的立体双目视觉系统,首次实现了“障碍感知”、“智能跟随”、“指点飞行”等智能功能,有效减少了“炸机”风险。
放到智能汽车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大疆精灵4是一款采用纯视觉方案、能实现有限自动驾驶的智能飞机。
随着一代代大疆无人机的迭代升级,惯导双目视觉系统可实现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沿用到辅助驾驶领域,也是顺理成章。
02. 辅助驾驶里的一股清流?
然而最近这两年,卓驭科技并没有一直在死磕纯视觉方案,而是在升级惯导三目系统的同时发展出了激目系统,即集成了摄像头与激光雷达的高集成一体式传感器。
毕竟多了激光雷达之后,能进一步提升辅助驾驶系统的安全性。
只不过,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再到激光雷达,卓驭所采用的核心传感器都是卓驭自研、自产,据说这颗激光雷达的成本不足千元,这也是能把价格打下来的“利器”。
但有意思的是,在这里卓驭又开始“不走寻常路”了。
首先是激光雷达,它的作用主要是“补盲”、为纯视觉方案提供安全冗余。因此厚度可以做到3.5cm,这也就意味着它能被放在左右翼子板上,形成多点补盲;
但接下来,才是重点。
和某些友商有所不同,卓驭在芯片这里并没有对车企提过多的要求。车企可以根据自身的供应链条件,自行采购第三方的智驾芯片。
其适配的算力,也从32TOPS~1000TOPS不等。无论是英伟达的Orin X、Mobileye的EyeQ芯片或是其他芯片,卓驭科技的辅助驾驶方案都能适配,即插即用。
这么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能给自身的研发减负,不搞芯片能减少一大笔研发成本;另一方面,也能给予车企客户最大的选择权——
我不需要绑定芯片,甲方爸爸请放心合作!
显而易见,这种“幕后供应商”的定位,着实吸引了不少商业模式相对传统,同时又不甘心、不放心与外部第三方供应商进行“灵魂合作”的车企。
有了2019年的第一家车企客户大众,再加上自身的技术能力和配合度做背书,卓驭陆续打通了与上汽通用五菱、奇瑞、一汽、东风、长城等传统品牌的合作,正式跻身主流辅助驾驶供应商。
但与此同时,外部的环境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
新势力自不必说,大家纷纷选择自研辅助驾驶。有些甚至连芯片都搓出来了,很难给卓驭这样的外部供应商留出合作空间;
华为这类主打高端市场、提供软硬件全栈式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也在一夜之间平地而起,通过更全面的辅助驾驶能力,满足追求极致体验的车企;
而同为低成本的性价比路线,吉利的千里浩瀚、奇瑞的猎鹰这类车企全栈自研的智驾解决方案出来之后,卓驭的优势也正在缩小。
换言之,车企在比拼价格的大环境中也要在各个环节进行降本,销量越高的车企越需要自研。留给低成本辅助驾驶供应商的空间,必然会被压缩。
此时接受一汽投资,意味着提前绑定了未来的发展路线和合作机会,对卓驭来说或许是最佳的选择。
03. 卓驭+一汽=?
可能有人会好奇,大疆在无人机领域明明是全球霸主级的存在,为什么在辅助驾驶领域拓展业务的卓驭,似乎没那么被人所熟知?
有些人认为,大疆从默默无闻发展到今天也经历了许多,需要再给卓驭一些时间。
但事实上,还是因为一个字:钱。
要知道,消费机无人机和汽车是两个规模完全不同的行业。别看大疆2024年营收超800亿元,妥妥的全球领先,可放在汽车行业,这120亿的利润压根不够看。
卓驭从大疆独立出来运营,本质上也是因为新业务不能光指望大疆输血。车载业务究竟能不能成、未来又要向着什么方向发展,总得出来闯荡一番才清楚。
好在,卓驭凭借成熟的量产能力以及自身独有优势,已经有了稳定的车企客户来源,也一早奠定了“雇佣兵”式的供应商风格。
(全新揽境首搭IQ.Pilot增强驾驶辅助系统,为卓驭赋能)
有此特性在,卓驭受到一汽的青睐就很容易理解了:
基于红旗天工系列车型上的合作,让一汽了解到并认可了卓驭在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上的能力;同时一汽自身的智能化转型任务,又恰好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方。
双方一拍即合,才有了从战略合作到如今的持股融合。
只是于卓驭而言,虽然有了稳定的战略绑定关系和一汽的资金支持,但让一家车企成为自身最大单一股东的事实,依然有可能会引起其他车企与之合作的顾虑。
于是卓驭作出了一个毫不令人意外的决策:走出去。
今年的德国慕尼黑车展,卓驭就作为一家中国供应商、携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参展,也带来了包括基于英伟达Thor芯片的旗舰方案、基于高通8775芯片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方案、和车载无人机系统在内的多种解决方案。
不得不说,于中国广大汽车产业的供应商而言,走出去的确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就普及度而言,国内主流市场用户普遍接受了辅助驾驶,很多人的观点都是“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而且你得好用”。
欧洲市场则不同,单纯的电动化尚且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遑论电动化之上的智能化。
鉴于此,卓驭科技也发布了欧洲市场战略。
目前,卓驭科技已经在德国设立了分公司,并于今年夏天启动了欧洲本土的测试工作,未来将与大众等欧洲车企,以及中国出海车企进行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卓驭在欧洲市场的拓展,也颇仰仗天使大客户大众汽车的帮助。光是“在欧洲,为欧洲”的核心理念,就可见没少从大众汽车身上取经。
实际层面,卓驭科技自己拥有自研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同时其对合作的开放态度,也很符合业态更成熟、转型更谨慎的欧洲车企的口味。
或许对卓驭来说,一汽投资入股并不是终局,而是一次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