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假期,一条来自科研界的消息,彻底点燃了新能源圈。
中科院物理所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发布重磅成果——通过一种全新的“阴离子调控技术”,成功解决了固态锂电池中最棘手的“界面接触难题”,为固态电池的量产提供了支撑。论文一经刊登在《自然—可持续发展》,就引发全球震动。
量产,一直是长期困扰全球新能源巨头的核心瓶颈,而我们,终于率先攻破。
一直以来,固态电池都被视为新能源时代的“最终形态”。它能量密度更高,稳定性更好,续航轻松翻倍。可惜的是,从实验室到量产,这一步难如登天。
像丰田、奔驰、三星这些巨头,虽然纷纷放出“充电5分钟,续航1000公里”的豪言,但真正落地却屡屡跳票。尤其丰田,当年凭借着起步较早,扬言领跑中方二十年,如今2026年的量产计划一再推迟,近来的计划已经挪到了2030年。
他们一直难以突破,乃是因为有一道技术难题卡在那里:固态电解质与金属锂电极之间必须严丝合缝地贴合,否则就会造成能量损耗与寿命衰减。过去的办法是靠“高压强行压合”,这导致电池笨重、昂贵、根本无法大规模商用。
而这次,我国科研团队另辟蹊径——在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c.yeyh.INFoSOHU|e.yeyh.INFoSOHU|j2.yeyh.INFoSOHU|n.yeyh.INFoSOHU|,让其在界面形成一层“富碘层”,主动吸附锂离子填补缝隙,使材料自然贴合。不再需要外部施压,就能实现高密度结合,既轻量化又稳定。
这看似微小的一步gsL.mklju.BIzHJC|MxW.mklju.BIzHJC|ZbQ.mklju.BIzHJC|TZz.mklju.BIzHJC|,却是从根本上打通了固态电池走向量产的“最后一公里”。业内专家甚至形容,这相当于“固态电池时代的点火键”。
这意味着,过去日企自诩领跑20年的神话,很可能要被彻底改写。有人感叹,国产科技的步子,已经不是“追赶”,而是“反超”。从新能源车到芯片设备,再到生命科学,这种后发先至的故事正在一遍遍上演。
而在新能源赛道上,宁德时代无疑扮演着类似的角色——不仅是追赶者,更是定义者。早在2024年底,宁德时代就已组建超千人的固态电池研发团队,研发投入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今年,他们更是放出重磅消息: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实现固态电池量产。这意味着,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那一步,已经进入倒计时。
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产业格局的重塑。截至9月,宁德时代的港股市值突破2.61万亿港元,超越茅台,成国内市场新的“皇冠”。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超过830万辆,同比激增30%以上;上半年,全球新能源车市场中,国内份额高达68%;累计销售已突破4000万辆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