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舞台、更多挑战
作者:行者
编辑:闻道
风品:李敬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市场越火热,往往越引起雄厚资本与优质标的的双向奔赴。
9月25日,奇瑞汽车正式挂牌上市,当天开盘即上涨11.22%,最终收于31.92港元/股。截止10月10日,股价报32.08港元/股、市值约1850亿港元。
凭借30.75港元/股的招股价上限定价、91.45亿港元的募资规模,奇瑞汽车不仅成为2025年内港股规模最大车企IPO,还与比亚迪、吉利形成三足鼎立格局,开启全新资本篇章。
不禁好奇,大象起舞的奇瑞汽车,究竟有着怎样的成长秘诀?背后还有无潜伏危机挑战?
1
业绩高增、新能源大爆发
只是开胃菜?
首先,基本面说话。近年来业绩爆发式增态着实讨喜,无论规模还是增速均居自主品牌车企前列。
招股书显示,2022年到2024年奇瑞汽车营收从926.18亿元增至2698.9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0.7%;净利从58.06亿元增至1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7.1%。
2025上半年延续增势,营收1416.02亿元,同比增长 26.3%。一季度净利同比大增90.9%,领先行业。销量创历史同期新高、上半年同比增长14.5%达到126万辆,出口量55万辆蝉联中国车企第一。
深入业务面,乘用车与零部件业务双线飘红。其中,新能源车成最大亮点,销售35.9万辆、同比大增98.6%,收入激增142%。据招股书,2024年奇瑞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暴增267.4%。
超预期表现,与战略加码息息相关,还以2024年为例公司共发布十款新车,其中九款为新能源车型。由此带来的成长力肉眼可见:2022年到2024年奇瑞汽车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分别为13.2%、4.9%、21.9%,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提至27.3%,主力引擎作用日益凸显。
好销量离不开品牌先行,奇瑞汽车已构建起新能源矩阵布局。iCAR品牌面向年轻用户,首年销量即突破6万辆;星途品牌旗下星纪元ET定位高端,获权威“高质量增程”认证;与科技巨头合作的智界品牌,R7车型在2025年1月登顶中国纯电中大型SUV销量榜。
不止单一增长极,凭借燃油+新能源、国内+海外的“四赛道”增长模式,奇瑞汽车增强了抗周期和抗风险能力。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其是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中唯一一家在2024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燃油车销量、国内销量及海外销量均增超25%的企业。
不要小看了这个唯一优势,眼下新能源汽车赛道方兴未艾。一方面国内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9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渗透率升至58.5%,批发量达115.4万辆,同比增长12%;预计2030年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将达70%。
另一方面全球市场持续扩张。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1823.6万辆,同比增长24.4%,渗透率23.2%;预计2030年提至40%。
换言之,身处赛道上行期、价值爆发前夜,卡位先发优势的奇瑞汽车上述高增或只是开胃菜,未来业绩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2
智电双驱、油电同智
感受“技术立企”力量
销量、业绩,是产品力综合体现。以智电双驱、油电同智构筑技术护城河、打造核心增长引擎,继而黏住市场,可以说奇瑞汽车的产销两旺、业绩飘红源于日积月累,是长期战略蓄力下的厚积薄发。
新能源电动领域,深耕十余年的“鲲鹏动力”全域技术架构,已构建起覆盖混动、纯电、氢能的全路线布局。该架构支持高效能量转换和精准动力输出,且融合智能驾驶辅助系统,2024年奇瑞汽车已实现49.6%的车辆配备辅助驾驶系统,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4%。由此打底,新能源业务持续爆发就在情理之中。
再看燃油车领域,目前仍是车市基盘,同样对先进的智能座舱和组合驾驶辅助体验有着迫切需求。如何打破智能化为电动车专属的固有观念?奇瑞汽车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普惠。如宣布,2025年起将“猎鹰智驾”系统覆盖到奇瑞汽车全品牌的全系车型,涉及燃油车和新能源全动力,并在全球市场同步推进。
这意味着奇瑞汽车正与时俱进、打破“智驾仅配新能源车”限制,让燃油车用户也能享受到高阶智能体验。以瑞虎9X为例,该车型搭载猎鹰辅助驾驶系统,配置城市记忆领航辅助、高速NOA以及全场景智慧泊车等功能。尤其城市领航辅助,解决了用户城区堵车、复杂路况驾驶累等核心痛点。
回头来看,面对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奇瑞汽车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坚持自主研发,构建起“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智舱、大卓智驾、银河生态”五大核心技术护城河。从鲲鹏动力刷新混动能耗纪录,到鲲鹏电池补齐新能源版图,再到高阶智驾技术突破,技术创新一直是奇瑞的价值底色。
招股书显示,奇瑞汽车的研发体系包括开阳创新开放联合体、瑶光实验室(公司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以及分布在中国、欧洲、南美、北美以及东南亚的研发中心,研发体系涵盖基础和跨学科研究、核心技术和创新功能、汽车量产。
截止2025年3月底,奇瑞汽车专业研发人员超过1.44万名,占非生产员工数量逾50%,平均2名非生产员工就有1名是研发人员。
奇瑞汽车还在加大研发投入。根据招股书披露,本次IPO募资净额的35%将用于多车型研发以扩大产品组合,25%投入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研发(含10%电动化技术升级与15%智能驾驶研发)。2025年将推出60余款新车型和新版本乘用车,覆盖燃油与新能源全品类,为持续增长注入动能。
“技术奇瑞”坚持“技术立企”。在首财看来,凭借智电双驱战略,技术创新赋能产品力,在“量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战略坚守下,奇瑞汽车一点点构建起全链路的技术自主可控,为行业破题内卷提供了参考路径。树立了全球汽车业领先者标签。
3
智造出海“领头雁”
全球织链强链
近年来,汽车出海已渐成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奇瑞以其均衡且强劲的增长表现,在港股主打“全球化车企”标签应是一大看点。
招股书显示,2003年起,奇瑞汽车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乘用车出口量第一。2024年,奇瑞汽车仅出口销量就达114.46万辆,同比增长21.4%,贡献了全国近1/5的汽车出口量。
2025上半年势头依然不减:出口55.027万辆,同比增长3.3%,蝉联中国车企出口第一;其中6月单月出口10.633万辆,同比增长9.6%。
据销量快报显示,截止2025年6月,奇瑞汽车全球累计出口突破500万辆,累计全球用户1698万,覆盖12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海外用户破500万。
探究原因,除了产品过硬,还离不开深度本地化运营的心法。以“本地化3.0”战略为例,奇瑞汽车坚持“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理念,在全球建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1092家海外经销商和数千个经销商网点遍布亚洲(中国除外)、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形成完善服务网络,实现了产品贸易到标准输出的升级,出海质量显著提升。
织链强链并举,不断抬升着奇瑞海外竞争壁垒。2003年到2025上半年,奇瑞汽车已连续22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冠军。2024年公司海外营收1008.97亿元、占总收入比37.4%,位列欧洲、南美、中东及北非地区中国自主品牌销量第一。截止2025年3月末,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销量超1300万辆。
大处观之,中国企业出海大致可分产品出海、服务出海、品牌出海、价值出海几大阶段。截止2025上半年,奇瑞汽车已经从产品出海的1.0阶段、出海建厂的2.0阶段,跨越到智造出海3.0阶段。
具体来看,1.0 时代初步建立海外销售渠道,比如首批车型(如风云轿车)于2001年出口至中东地区,快速覆盖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累计出口超100万辆汽车,奠定全球化根基。2.0 时代通过海外建厂本地化生产,建立研发与服务体系。该时期奇瑞汽车在巴西、土耳其等地建立全工艺整车厂,2014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工厂投产,成首个欧洲本土生产的中国品牌工厂,海外市场影响力显著提升。3.0 时代则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依托全球九大研发中心、四大工艺生产基地及八大本地化研发中心,打造符合全球标准的智造产品矩阵。
而此次上市,无疑又为奇瑞出海再添一翼。其招股书透露,募资将主要用于新车型与先进技术研发、海外市场拓展及生产设施升级,20%的资金拟用于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全球化策略,深化全球布局的决心跃然纸上。
4
双重挑战,后上市时代野望
不过,这不代表奇瑞汽车可以高枕无忧。光环繁华背后,一些短板挑战也需企业警惕。
首先是估值分歧。奇瑞汽车发行价为30.75港元,以此计算预估市值1773.42亿港元。截止10月10日,奇瑞汽车市值1850亿港元、吉利汽车超1900亿港元,长城汽车约2100亿港元。
奇瑞汽车2024年净利141.4 亿元、发行市盈率为11倍,吉利长城为11.7倍、17.6倍,仅从市盈率角度奇瑞汽车本次发行定价相对合理。
分歧主要出在毛利率波动和资产负债率上。据招股书,奇瑞汽车2023年毛利率16.0%,2024年回落到13.5%,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2.4%,均低于同期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的水平。截止2025年一季度,奇瑞汽车资产总额2104.78亿元,股东权益257.95亿元,负债总额1846.83亿元,资产负债率87.74%,是主流车企中资产负债率最高的。
不过,拆解负债结构会发现,奇瑞负债主要由无息负债构成,且有息负债的比重和金额逐年收缩,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负债总额中约78%为无息负债,即无需支付利息的短期经营债务,如面向上游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及票据。
行业分析师李小敬表示,这意味着企业议价能力高,能占用“无成本”资金做自己的生意。不过良性负债,需业绩高增来支撑。而新能源市场虽成长迅速可竞争正日趋白热,登陆港股“输血”后奇瑞可能创造更大业绩增量,然能否持续高增仍是一个现实挑战。从市场反馈看,新能源汽车业还受续航里程与充电设施不足、售后服务不达标、安全性能不及传统燃油车等弊端质疑,凸显驾乘口碑的重要性。
浏览黑猫投诉,截止2025年10月10日,“奇瑞汽车”相关投诉累计1749条,涉及车辆发生故障、配件不能使用、售后服务不达标等问题质疑。
诚然,用户千人千面人人满意并不现实,上述投诉或也有偏颇片面处.可还是那句话,产品体验是企业发展根基,多些查漏补缺、附身倾听、夯实品控篱笆总没有错,毕竟市场多元,用户从不缺选择。
其次是国际化挑战。奇瑞汽车虽已在全球化道路上取得巨大成绩,成为出海“领头雁”,却依然面临一些不确定挑战。
一是伴随出海热,比亚迪、理想、小鹏等全球化步伐凌厉,竞争门槛在提升、且熟悉奇瑞打法。想坐稳龙头,企业全球研发网络还需进一步加码完善。聚焦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的本地化适配,解决不同市场的法规壁垒与用户需求差异。这些已在奇瑞汽车“深植于本地化运营中”有所体现 。但作为一家全球性领头车企,面对咄咄追兵,特色化、智能化方面的精进之路仍漫漫。
二是海外市场竞争规则、消费文化和政策环境与国内截然不同,尤其发达国家,中国车企经营容易受进口关税波动、区域产业保护政策、品牌认知度低等因素影响。这需要奇瑞汽车继续强化本地合规经营能力,深化与当地合作伙伴的利益绑定。
当然,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挑战常与机遇并存,隐忧短板也是成长契机。所谓平台越大、挑战越多、价值潜力也越诱人。站在上市新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奇瑞汽车能开启一个全新生长周期。
更多市场惊喜、全球强音,趟出一条属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康庄大道,会是奇瑞汽车么?
本文为首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