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中国宣布对稀土相关物项及技术实施出口管制,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出所料,西方阵营迅速抱团,欧盟拉上G7成员国,凑齐31国联手对华施压,阵仗摆得十足。但这支“国际联军”,真能在稀土这场硬仗中占得上风吗?
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信誓旦旦宣称,可能“效仿美国对华采取强硬措施”。波兰经济发展部部长巴拉诺夫斯基更是放出狠话,要中方撤回管制措施。表面看,西方世界似乎铁板一块,但细细观察,裂痕早已显现。
欧盟内部首先传出不和谐音。冯德莱恩高喊要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仿佛重回当年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噩梦。但同一屋檐下的欧盟经济事务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却说了大实话:与中国“脱钩”根本不是欧盟企业的选项。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暴露了欧洲在战略自主与经济现实间的艰难抉择。
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情况同样滑稽。特朗普放出要对华加征100%关税的狠话,结果市场毫不留情地给了他一记耳光——美股遭遇“黑色星期五”,一天蒸发数万亿美元。这位一向强硬的政客不得不低声下气改口,称加税“不一定发生”。这场政治闹剧背后,是美国稀土产业的致命软肋。
西方世界可能还在用老眼光看待今天的中国稀土产业。他们以为这只是一场关于资源的博弈,却浑然不觉游戏规则已经彻底改变。
中国的王牌,早已不是单纯的稀土储量。数据显示,美国即便拥有稀土矿山,其分离提纯成本却是中国的三倍之多,而本土工厂的良品率仅为中国的三十分之一。更讽刺的是,就连加州矿场的矿石,还不得不运往中国加工。这种结构性优势,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超越。
中国在稀土领域已经建立起强大的技术壁垒——从萃取剂研发到催化工艺,中国形成了完整的专利集群。这种技术密集型特征,使得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如今的中国,正从规则的遵守者悄然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
这不是西方第一次在关键矿产资源上对中国发难。回顾历史,针对中国石墨、锗、镓等资源的管制,西方也曾声势浩大地施压,最终却都因自身产业受损而不了了之。如今的稀土博弈,不过是历史的重演。
西方阵营的31国联盟,表面上声势浩大,内里却各怀心思。欧盟担心战略自主,美国盘算霸权护持,日本忧虑产业断供,而广大G7成员国则在盘算着自己的经济账。这种利益分歧注定难以形成合力。
更关键的是,西方至今未能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重建稀土产业链需要巨大投入和漫长时间,而在这期间,他们的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工业能否承受供应链断裂之痛?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交融的今天,稀土作为关键战略资源,其供应链稳定关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中国的稀土管制并非“封锁”,而是在为全球稀土贸易立规矩;并非“武器化”,而是在维护国家安全。
西方阵营应该认清现实:联合施压的老套路在稀土战场上行不通。与其纠结于如何迫使中国让步,不如坐下来真诚对话,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构建稳定的合作关系。
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表面是资源之争,实则是全球规则主导权之争。中国已经出牌,现在轮到西方做出选择——是继续无谓对抗,还是转向合作共赢?历史告诉我们,顺应时代潮流者终将胜出。
31国联军看似强大,但在稀土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面对的是一座难以逾越的技术长城。或许,放下身段与中国共同制定行业规则,才是西方阵营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