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陪发小去二手车市场淘车,那老板瞅了眼他想买的冷门国产 SUV,直接摇头:“这牌子收了砸手里,不如添点买辆二手丰田。” 当时我就琢磨,保值率这东西果然藏着门道,后来跟几个车商聊下来才摸清,核心就仨事儿:品牌、车型、里程,别的都是次要的。
先说品牌,这玩意儿真跟人的口碑似的,一旦立下了就难改。你看日系那 “两田”,去年听说本田日产要合并,好多人担心保值率崩了,结果二手市场照样硬气。我楼下大叔的凯美瑞开了五年,去年卖的时候比同年限的美系车多卖了小两万,车商说就认这牌子耐造。反观有些自主品牌,比如奔腾,三年车龄保值率才刚过四成,不是车不好,就是市场不认,修个零件都得等半个月,谁愿意接盘呢?
对了,豪华品牌也有意思。雷克萨斯去年保值率涨得厉害,路虎却悄悄掉了点。之前见过有人卖二手特斯拉,车商上来就砍三十万,管你里程多少,先按品牌折价来。说实话,品牌这东西就像底气,哪怕车况差点,只要牌子硬,残值就跌不到哪儿去。
再聊车型,这可比选品牌具体多了。你猜啥车型最保值?MPV 啊,比紧凑型车高出一大截。我表哥开了三年的奥德赛,想换车的时候,问了三家车商给的价都差不多,几乎没怎么亏。但要是碰上个停产的冷门车,那就惨了,我前同事的菲亚特,挂了俩月没人问,最后只能大降价出手。
还有个门道,新车别买高配,二手车更不认。车商收车都按中低配的价算,你当初多花的那些天窗、真皮座椅的钱,卖的时候一文不值。我邻居那辆带全景天窗的 SUV,卖的时候跟同款低配就差了五千块,早知道当初买低配了。
最后说里程,这可是二手车的 “生命线”。一般来说,五年八万公理是道坎,过了这个数,车的小毛病就容易冒头。新能源車更夸张,超过六万公里车商基本不收,怕电池衰减太厉害,换个电池比车都贵。我见过最离谱的,有个人改里程表,把十万公里改成三万,结果一查维保记录露馅了,最后车都没卖出去。
其实吧,这三点是环环相扣的。比如一辆丰田的畅销 SUV,要是里程又少,那简直是二手车市场的香饽饽,车商抢着要。但要是个冷门品牌的高配车,就算里程再低,也卖不上价。
上次在市场碰到个大哥,开着辆三年四万公理的本田 CR-V,围了好几个买家,最后比挂牌价还多卖了两千。这就是选对了品牌和车型,再加上里程靠谱的效果。反观那些没人问的车,不是牌子没名气,就是车型太冷门,要么就是里程表看着就假。
所以说,买二手车想以后少亏点,先认准靠谱的品牌,再挑个市场上常见的车型,最后盯着里程表,这三点把握住了,基本不会踩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