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上,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
10月16日,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的言论再次引发全网热议(争议)。
作为小米汽车的掌舵人,雷军此次发言恰逢小米汽车成都事故后首次公开露面,其言论更加引人寻味。
这场演讲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亟待解决的乱象。
当我看到雷军这番表态时,不禁思考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背后到底水友多深?
新能源汽车圈的“四大坑”
1. 舆论战比研发投入还猛
现在车企的公关预算里,“反黑公关” 成了刚需。有业内人算过,有的新势力一年花在水军上的钱能占营销费用的30%—— 与其花钱改刹车盘,不如雇人骂对手“刹车失灵”。这些水军套路都玩熟了:伪装成“车主”发虚假事故帖,用“我朋友买了三天就坏” 这种无法考证的说法带节奏,还会集体举报竞品的正面内容。
更糟的是“舆论敲诈”,去年有自媒体组团造谣某车企电池起火,转头就联系公关部要“删帖费”。这种风气下,正经做技术的企业反而吃亏,雷军说要“把资源集中到研发上”,其实是戳中了行业的痛处。
2. 预售和迭代里的“消费陷阱”
中消协今年一季度的数据太扎心:新能源汽车定金退款投诉涨了33.33%。我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杭州的孙先生交了5000 定金提车第二天,同款车就出了升级版,销售之前半个字没提过老款要停产。找4S店退款,对方拿“订单锁定” 当挡箭牌,这哪里是买车,分明是买“期货”!
更坑的是“迭代背刺”。传统车企三年改款的车型,现在被压缩到3-6 个月就更新。去年10 月某品牌刚上市的车,三个月后就加了激光雷达还不涨价,老车主建了20 个维权群都没用。车企美其名曰“快速响应市场”,本质是把消费者当小白鼠,根本没做长期产品规划。
3. 虚假宣传把“安全” 当儿戏
华汽研究院的专家最近点出了行业“五毒”,其中虚假宣传最害人。有车企宣传“砸窗锤紧急破窗”,却用小字藏着“仅适用于普通玻璃”—— 现在新能源车大多用双层加厚玻璃,这锤子根本没用!还有的吹“1000 公里续航”,实际冬天开空调只能跑500 多公里,销售却只字不提低温衰减。
更要命的是“伪创新” 牺牲安全。有些车企为了吹“智能化”,把基础功能都砍了:小车装大马力发动机,却不配四驱系统;自动泊车功能没做完路测就上车,结果撞墙事故一堆,最后只能召回。雷军说“质量为根本”,就是因为太多企业把“安全” 排在了“营销噱头” 后面。
4. 售后和保障的“空头支票”
补贴承诺翻脸不认账的事太常见了。广州的张女士买车时被承诺5500 元地方补贴,提车时却说“配置不符政策” 不给了,投诉了三个月都没结果。这根本不是政策问题,是销售为了冲KPI 故意隐瞒限制条件。
更让人揪心的是生命保障的缺位。有车主撞车后按SOS 键,结果系统显示“排队等待”—— 车企连紧急救援的服务器都舍不得扩容,谈何“用户至上”?还有的电池撞后容易起火,消防部门都得专门备破门工具,因为普通工具拆不开新能源车的特殊结构。
乱象背后:为什么车企宁愿“搞营销” 也不“造好车”?
1. 存量竞争逼疯了“后来者”
2024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到58% 了,市场从“增量抢蛋糕” 变成“存量抢客户”。新势力车企要是半年没销量,资金链就可能断,所以只能走“捷径”:与其花三年磨底盘,不如花三百万雇水军骂对手,销量来得快多了。
这种“短平快” 的逻辑让行业陷入恶性循环。某新势力创始人私下说过:“研发投入看不见回报,水军投入第二天就能见销量。” 雷军之所以敢反对,是因为小米有IoT 生态托底,换成小品牌,可能真的“不黑对手就活不下去”。
2. 监管漏洞给了“钻空子” 的机会
现在行业监管还在“补窟窿”:车门把手的强制性国标刚在9 月征求意见,也就是说之前连门把手安全都没统一标准。对虚假宣传的处罚更没威慑力,某车企骗了几百个车主的补贴,最后就罚了20 万—— 还不够一次水军营销的零头。
专家B 说得一针见血:“处罚力度赶不上违法收益,企业自然敢冒险。” 而且水军溯源太难,那些批量注册的账号藏在网络背后,就算抓到也只是罚几个“中间人”,真正的出钱车企根本没事。
3. 消费者的“信息差” 被利用
大多数人买车只看“续航多少”“屏幕多大”,却不懂“机械冗余”“电池热管理” 这些关键指标。车企正好利用这点:把续航标得虚高,却不提冬天衰减;把屏幕堆得像电视,却省了刹车盘的成本。
我见过最夸张的是某品牌,把“仿真测试”当“路测” 吹—— 传统车企10 万公里的路测,他们用电脑模拟一下就敢装车,结果自动泊车撞墙的事故一大堆。消费者看不懂技术参数,就只能被营销话术牵着走。
4. 技术剽窃成 “捷径”
行业里藏着条见不得光的 “抄近路” 套路:靠挖人偷技术快速起量。最高院去年判的案子太典型,威某集团挖走吉某近 40 名技术人员,直接用对方的底盘技术造出新车,最后赔了 6.4 亿才了事。小鹏汽车也屡陷纠纷,前员工带着特斯拉自动驾驶源代码跳槽、被指用侵权钢材造车的新闻接连曝光。这些车企不愿花几年磨技术,总想着 “拿别人的成果当自己的嫁衣”,反而把行业拖进了 “抄作业” 的泥潭。
5. 虚假宣传无底线
虚假宣传早已突破安全红线。有的车企把 L2 辅助驾驶吹成 “全自动驾驶”,广告里拍得不用手控方向盘,实际连弯道都过不好,去年就有车主信了宣传导致撞车;腾势 D9 宣称续航 620 公里,车主实测冬天开空调只能跑 400 公里,引发集体维权。更恶劣的是海口有家公司造谣 “新能源车进不了海南”,靠制造焦虑抢生意,最后被罚 20 万才收手。这种骗术之所以泛滥,全因消费者看不懂技术参数,容易被话术忽悠。
买车别被“套路” 带偏,盯着这5 个“实用指标”
作为亲身买车踩过坑(今天就不曝光他的品牌了,免得被骂我们也是黑嘴)、也帮粉丝避过坑的博主,我劝大家把营销话术全当成“耳旁风”,重点看这几样真东西:
1. 续航看“实际工况”,别信“实验室数据”
车企宣传的CLTC 续航水分太大,得查第三方评测的“冬季高速续航”—— 比如标称800公里的车,冬天开空调跑高速能有500 公里就不错了。还可以去车主论坛问“满电跑高速能开多久”,水军编不出来真实体验。
2. 电池看“质保条款”,不是“容量大小”
400 公里续航配终身质保,比600公里续航只保3 年靠谱多了。一定要问清楚:质保是不是“首任车主”?衰减到多少能换?某品牌就玩文字游戏,说“终身质保”,却藏着“每年不超过3 万公里” 的限制,家用车很容易超。
3. 安全看“机械冗余”,别被“智能” 忽悠
不管吹多牛的自动驾驶,都得看基础安全配置:有没有物理手刹?刹车盘是通风盘还是实心盘?车门能不能手动解锁?像那种把物理按键全取消、全靠触屏操作的车,万一系统死机就麻烦了。
4. 售后看“网点密度”,不是“APP 服务”
5. 口碑看“投诉数据”,别信“网红评测”
中消协和车质网的投诉数据最真实,重点看 “定金退款”“电池故障”“售后拖延” 这几类投诉。那些 “网红评测” 大多收了钱,不如找真实车主聊 —— 比如在小区里拦个同品牌车主,问 “这车最糟的地方是啥”。5 潮水退去,谁在裸泳?
雷军此次发言,不仅仅是对行业乱象的批评,更是对行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他明确表示“未来,小米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所有同行和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推进行业发展”,这展现出拥抱健康竞争的态度。智能网联汽车是一条长赛道,竞争的上半场或许难免会有营销战的喧嚣,但下半场必定是技术的较量。
潮水退去,谁在裸泳?
雷军的发言,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新能源赛道虚火过旺的众生相。当然小米的风评当前如何,他自己也很很清楚。
回到今天的主题,这何尝不是一场集体焦虑的缩影?
当创新乏力遭遇资本催熟,当技术短板撞上估值压力,某些玩家便选择了最便捷的路径——用舆论泡沫掩盖创新真空。殊不知,营销制造的繁华假象,终将在技术检验的X光下原形毕露。历史早已证明,靠抹黑对手建立的城池,永远堆砌不出真正的护城河。
值得玩味的是,在这场混战中,真正沉默的大多数恰是那些埋首实验室的工程师,那些在试车场彻夜调试的技术员。他们的心血被淹没在水军掀起的舆论浊浪中,这何尝不是对创新者最大的不公?
新能源赛道的终极角逐,从来不在热搜榜,而在实验室;不在口水仗,在专利簿。当政策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当消费者完成认知觉醒,那些沉迷于营销迷魂阵的企业,终将体会何为“镜花水月”。
真正的领军者,应当带头拆解这座用谎言堆砌的海市蜃楼。毕竟,潮水退去时,我们能看到的不是谁的营销更炫目,而是谁在真正构筑通往未来的技术基石。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征途应是星辰大海,而非泥沼里的缠斗。把战场还给技术,让竞争回归产品——这才是对时代机遇最好的回应。
智能电动汽车,不是一个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即使在“新四化”时代,汽车本质上依旧是一个将人安全地从A点送到B点的交通工具,产品逻辑和手机等3C产品完全不同,智能化技术的迭代、车规级纸巾盒、防晒玻璃、靓丽的外观颜色等等都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汽车的核心与关键要素。
手机出问题了影响的无非是用户体验,重启甚至换新就可以解决,但是汽车出问题,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甚至事关公众安全。
所以,汽车行业不能纯粹以市场和销量为导向,企业一定要有安全红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才能造好车,更要杜绝洗脑式传播和过度营销,以防给消费者造成误解。
基于此,小米手机的成功之道本不应该复刻到小米汽车上。任何人进入汽车行业,都不只是有钱就行,而是应该常怀敬畏心。“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和“10·13成都小米SU7燃爆事故”都已经成为惨痛的教训。
“我们永远不会把市场当实验场。把市场当实验场多简单,让用户当实验员,用户提问题,你再改进,这不就是把市场当实验场吗?”9月下旬,莲花集团CEO冯擎峰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莲花汽车而言,只有自己把实验做透、做好,才会把车推向用户。其实这一点,中国汽车工业真该规范。
最后再给某些擅长营销的车企提个醒,永远不要低估消费者的智商。
上一篇:广州防锈膜按需定制
下一篇:新能源汽车防火认证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