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的火光再次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推上风口。
一辆新能源汽车碰撞绿化带后迅速起火。
过路司机拼尽全力试图破窗救人,却因车门无法打开只能眼睁睁看着火势蔓延。
而这起悲剧,并非首次。
最近几年,同类事故连续发生,不仅暴露了新能源车在设计上的致命缺陷。
更揭开了行业在安全保障、保险理赔等环节的多重乱象。
当新能源汽车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出行选择。
安全底线与技术创新的失衡,以及随之而来的维权困境,正在成为困扰消费者的心头之痛。
设计省成本埋隐患
事故的核心争议指向了隐藏式门把手设计。
隐藏式门把手的流行,源于新能源车对续航里程的极致追求。
不少车企宣称,这种设计能降低风阻系数,进而提升续航。
但专业数据显示,四个隐藏式门把手全部启用仅能降低0.012Cd的风阻。
换算后百公里续航仅增加5-10公里,效果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其安全风险却被严重低估。
中保研的碰撞测试数据显示。
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
更令人担忧的是,车内应急设计也存在明显缺陷。
尽管有些车配备了车内机械式应急开关,但在剧烈碰撞后,驾驶员往往会陷入意识不清的状态。
根本无法在车辆起火前的短短几分钟内找到并操作这个隐藏较深的应急装置。
这种“看似合规却形同虚设”的设计,凸显了部分车企在安全理念上的偏差。
将满足最低标准作为目标,而非主动构建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类似的安全隐患并非个例。
近年来,多个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都曾因隐藏式门把手失效引发救援困境。
这些事故反复提醒行业,当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发生冲突时,后者永远不应成为妥协的对象。
车险困局难维权
除了设计缺陷带来的安全风险,新能源车主还面临着车险保费高、理赔难、维权难的多重困境。
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均保费较燃油车高出63%,即便剔除车龄等因素,仍存在10%-20%的溢价。
更让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部分车主连续未出险,保费却依然上涨。
北汽新能源车主李先生去年零事故行驶2000公里,今年的第三者责任险保费却暴涨超30%。
特斯拉车主三年未出险,保费从7000元涨到9000元,保险公司给出的解释仅是“车型风险系数调整”。
保费上涨的背后,是新能源车险的持续亏损。
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却出现了57亿元的承保亏损。
保险公司将亏损原因归结为维修成本高、出险率高。
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一体化车身设计,碰撞后无法钣金修复,只能整体更换部件。
维修成本是燃油车的2-3倍。
同时,新能源车加速性能突出,部分车主驾驶习惯尚未适应。
导致出险率比燃油车高出15%,案均赔款多出40%。
理赔过程中的争议更是让车主维权举步维艰。
由于电池损伤判定标准模糊,车主与保险公司常因维修方案产生分歧。
有车主车辆托底伤及电池包,4S店判定需整体更换。
保险公司却坚持局部维修,导致理赔陷入僵局。
此外,智能驾驶系统的事故责任划分复杂。
车企宣传的“智能驾驶提升安全性”,在理赔时却难以作为减免责任的依据。
反而成为保险公司提高保费的理由。
更严峻的是,部分高风险车型、营运车辆还面临着拒保的情况。
湖北的罗女士因一年两次出险,被人保拒绝续保。
新能源网约车司机则反映,小型保险公司普遍拒保,只能选择少数几家大型险企,失去了议价空间。
即便监管部门明确要求交强险不得拒保、商业险“愿保尽保”。
但实际执行中,部分保险公司仍通过系统管控、核保限制等方式变相拒保。
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异常艰难。
多方发力破僵局
面对日益突出的安全保险问题,监管部门、车企、保险行业开始积极行动试图破解当前的困局。
在安全标准方面,2025年9月24日。
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明确要求每个车门必须配置机械式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
碰撞或动力电池热事件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开启。
新规还增设了滑车实验等验证手段,杜绝“实验室合格、事故中失效”的情况。
预计2027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车企也开始调整设计思路。
特斯拉正在重新设计车门把手系统,计划将电子和机械结构合二为一。
尚界首款新车H5直接放弃了隐藏式门把手设计。
吉利、长安等企业则表示将储备技术方案,确保符合新规要求。
这些变化意味着,隐藏式门把手的“炫技时代”即将落幕,行业正回归“安全优先”的设计逻辑。
但需要注意的是,现有车型的改造面临不小的成本压力。
尤其是一体化车身设计的车型,门把手机构调整可能涉及车身结构的重大改动。
如何平衡改造成本与消费者权益,成为车企需要解决的难题。
在车险领域,改革措施也在逐步推进。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提出推出“基本+变动”的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
方便网约车等营运车辆灵活投保。
中国保险业协会上线“车险好投保”平台,保障消费者“愿保尽保”。
同时,保险行业正加速从“经验定价”转向“数据定价”。
利用人工智能定损、大数据风控等技术,更精准地识别风险。
宁德时代等企业推出的电池专项维修服务,将维修成本降低80%以上,为缓解理赔矛盾提供了技术支撑。
解决新能源车的安全与维权问题,还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
车企应主动开放车型结构数据,向消防、交警等救援机构提供专业培训。
在新车交付时,重点讲解应急解锁方法,让消费者掌握自救技能。
保险公司需加强与车企的合作,共享电池健康、驾驶行为等数据,建立更精准的风险模型。
监管部门则应加快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对车企设计环节的安全监管。
同时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对违规拒保、恶意涨价的保险公司依法追责。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初衷是为了实现更绿色、更便捷的出行。
但任何技术创新都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任何事故都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沉痛警示。
当监管的笼子越扎越紧,当车企真正将安全置于首位,当保险行业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毕竟,对于每一位车主而言,最硬核的科技不是炫目的设计。
而是关键时刻能够保证生命安全,以及无需奔波的维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