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这几年在国际市场上那是风头正劲,出口量年年往上窜。2023年咱们就干翻了日本,出口491万辆,对方只有442万辆,直接坐上全球第一的宝座。到了2024年,更是猛增到586万辆,同比增长19%,日本那边降到421万辆。
进入2025年,前8个月出口494万辆,同比增长21%,8月单月76.4万辆,环比还涨了12%。9月数据也出来了,出口65.2万辆,环比增长6.7%,累计495万辆,同比增长14.8%。
新能源车出口也亮眼,上半年就106万辆,同比增长75.2%,整体汽车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车企们动作频频,比亚迪在泰国和巴西建厂,年产能加起来30万辆,上汽在印度合资10万辆,长城在南非组装,吉利借沃尔沃渠道进欧洲。
俄罗斯市场吸走150万辆,澳大利亚和沙特各20万辆,墨西哥接近50万辆,拉美和东南亚增长快。全球电动车渗透率到20%,中国占40%份额,出口额超1000亿美元,新能源贡献四成。乘用车占比上升,尤其是SUV和轿车,商用车比例降下来了。这势头看着多牛啊,简直是出海大船一路顺风。
可日媒那边不这么想。2024年2月,日本经济新闻发文,直戳咱们痛点,说中国汽车芯片国产率才10%左右,在美国出口管制的压力下,这成了大软肋,汽车行业想跑快都难。
报道里提了,电动车比燃油车多用好几倍芯片,一辆智能车得上千颗,基本靠进口。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这些外国公司把控市场,功率半导体国产率也就15%。他们先夸了中国电动车销量占全球一半,推动行业电动化,但话锋一转,就说有电池优势也没用,芯片卡着脖子,跑不快。
这话听起来刺耳,但数据摆在那,盖世汽车的数据也支持这观点。中国计划加大研发,形成国产替代,建不受美国管制的供应链。可日媒觉得短期难成,甚至要10年以上。供应链太复杂,除了主控芯片,还有功率器件、传感器、存储器,动力控制、辅助驾驶全覆盖。
国外巨头牢牢抓着,尖端自动驾驶芯片更别提了。报道还提了2021年全球芯片荒,中国产量少200万辆,那次暴露了依赖进口的弱点。日媒这报道没留情面,直接说中国汽车始终跑不快。
美国管制这事儿,从2022年10月就开始了,第一版针对先进计算芯片。2023年10月更新,扩大范围。2024年4月加码,5月撤销英特尔和高通的部分许可,直接影响中国车企采购。
2024年12月,又加了高带宽内存和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限制。进入2025年,1月进一步限16纳米以下工艺。10月28日,美国宣布从2025年1月起,限制半导体、AI和量子领域对华投资。
新规生效,禁止美国企业和个人投这些领域。商务部数据显示,这些管制升级,让供应链中断风险大增。车企采购渠道窄了,成本上去了。
2025年5月,美国发布指南,限制使用华为昇腾芯片,还限美国AI芯片训练中国模型。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新一轮“穿透性规则”,对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50%的子公司加同等管制。荷兰安世半导体受影响,中国冻结其出口芯片。
路透社报道,欧美车企警告,芯片供应中断可能迅速影响美国汽车生产。1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声明,美国随意改规则,影响芯片供应可靠性,中国行业对美国芯片信任被动摇。2025年9月13日,商务部对美国进口模拟芯片反倾销立案,调查期2024全年。
10月12日,中国升级出口管制,对人造金刚石相关物项管制,从11月8日起生效。中国还对稀土元素加强出口管制,影响半导体、汽车、导弹等领域。纽约时报报道,这些措施对全球供应链沉重打击,西方担忧削弱乌克兰武器援助,制造商面临供应中断。
芯片国产率这块,2020年还不到5%,2023年底升到20%,这是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数据。2024年整体国产化率不足15%,结构分化明显,中低端替代快,高端还卡脖子。2024年车规级SoC市场381亿元,增长42.7%。
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1711.81亿元,行业规模从2020年666.92亿元涨到2024年1493.53亿元。政策目标2027年前实现100%自主开发制造,之前2025年自制芯片使用率25%。
瑞银拆解比亚迪海豹,发现功率半导体全国产。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推出驾驶芯片,2023年装机量涨,2025年地平线超50万套。比亚迪自研麒麟5.0 IGBT,量产装车,能量损耗砍20%,续航加40公里。地平线征程6算力256TOPS,支持L2++。
2025年中芯国际资本开支75亿美元,加5万片12英寸产能,汽车产品占比升10%。芯联集成车载业务增长128%,供蔚来和小鹏SiC MOSFET。辉羲智能光至R1芯片7nm工艺,算力超500TOPS,2025年量产。202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国产芯片采购20%到25%。
2025年上海车展展示本土化成果。行业定20多项标准,避免资源散。专家说,高比例国产需10年以上,几百种芯片迭代慢,认证周期2-3年。
上游材料国产率25%,设计工具支持14nm。车载芯片迎国产化加速潮,但自动驾驶AI芯片国产率不到8%,美国12月禁令抽走内存条。车企囤货6个月起步,把高科技玩成冬储大白菜。
欧盟那边也添乱,2024年10月30日起征收反补贴税,税率7.8%到35.3%,比亚迪17%,吉利18.8%,上汽35.3%,特斯拉7.8%。车企转东南亚和拉美,蔚来在匈牙利投7亿欧元建换电站,三分钟换电比加油快。
2025年比亚迪匈牙利厂下线第一辆海豹,欧盟关税变本地优惠。俄罗斯街头每两辆车一辆中国脸,奇瑞瑞虎8Pro在图拉厂下线,35%零件本地造。墨西哥25%新车挂江淮、长城标,KD工厂12小时拼装整车。澳大利亚20万辆中国车上右舵路。
10月发布12项汽车芯片国标,被南非、智利复制进法规,中国标准成世界模板。规模越大,风险越明显。功率芯片产能一年翻三倍,但MCU、AI加速芯片仍靠进口。高端计算芯片国产率低,像踢球带到禁区,临门一脚鞋钉还是别人的。
芯片战争撕裂安世半导体,全球车企抢芯。中国新出口限制对全球打击大,从汽车到战斗机。半导体供货震荡危及全球汽车产量,中国阻止安世出口芯片。企业承压,中美争科技供应链控制权。
话说到底,日媒那话虽难听,但戳中要害。中国汽车出口牛,2025年全年预计700万辆,上半年震荡上行,5月单月66.63万辆最高。新能源插混车型亮眼,拉动明显。价格实惠,制造强,占大头。但芯片依赖进口,管制一紧,就得想办法。车企自研合作,复杂链条不是一天建的。
未来几年,出口靠本土芯片顶上,不然隐患大。2021年缺芯少200万辆,是提醒。把一成提高到三成,是主线。电池管理、电机控制、传感器接口,先拿住,再攀算力。每台阶多把握。芯片自给跟不上,任何更新管制都可能把快变停。先解决芯片问题,才跑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