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5)开幕当天,2025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科技奖)正式公布并举行颁奖典礼,对优秀先进成果进行表彰,对为汽车工程努力奋斗、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进行嘉奖,为创新成果突出的团队给予奖励。
2025年度获奖项目围绕行业核心关键技术,在智能网联、动力电池、电动底盘、混合动力和智能制造等领域涌现多项重大创新成果,一些前沿领域进入并行、领跑阶段,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汽车产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全面重塑的关键时期,科技奖励面向国家和行业战略需求,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引导产业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激励实现更多“从0到1”的重大突破,加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加快颠覆性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创新应用。
经过评审、公示,共评出科技进步奖特等奖4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7项、科技进步三等奖51项,累计授奖项目89项。
其中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分别由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蜂巢传动科技河北有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混动四驱智能越野系列乘用车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凯瑞测试装备有限公司、中汽院(江苏)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功能安全测试关键技术及装备”,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等共同研发的“新一代电动汽车底盘关键技术及应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发的“高集成高效率乘用车插电混动电驱动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
由清华大学、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面向复杂场景智能驾驶的融合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人才则是实现创新的关键资源。
活动同期颁发科学技术成就奖4人、青年科技奖6人。来自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周安健,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上海)有限公司的邱国华,吉林大学的曾小华,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的汪俊君荣获科学技术成就奖。
来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马天翼,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的王庆洋,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吴超,清华大学的江昆、钟薇,同济大学的朱建功荣获青年科技奖。
为表彰长期坚持在科研和生产一线,取得汽车关键核心零部件重大技术创新,面向全行业提供产品配套服务并创造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团队,中国汽车工程学自2021年起设立创新团队奖(零部件),每年仅授予一个团队。这也一直是备受关行业注的重头戏。
孔辉科技乘用车智能悬架系统创新团队荣获2025年创新团队奖(零部件)。
承袭郭孔辉院士“为民族汽车科技腾飞不懈努力”的精神,孔辉科技乘用车智能悬架系统创新团队深耕智能底盘领域,专注智能悬架系统六十载,实现乘用车空气悬架系统及双腔空簧首发,成功研发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闭式系统阀泵、主动稳定杆、电控减振器和线控主动悬架等,打破了国外巨头在高端电控悬架领域的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垄断,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链在底盘核心系统上实现了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可控”的关键转折,为民族汽车工业在智能化时代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核心技术基石,驱动中国汽车品牌在高端化、国际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在分享会上,浙江孔辉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郭川作了题为《孔辉科技的探索与思考》的报告。孔辉科技作为中国汽车电控悬架领域的先行者,目前已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称号。团队在2021年实现乘用车空气悬架系统国内首发,2023年成为国内首家双腔空簧供应商,2024年,孔辉科技国内乘用车空簧市占率达41.3%,位居榜首。
2025年,孔辉科技再次首发主动稳定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闭式系统阀泵、电控减振器和线控主动悬架将陆续实现量产。截至2025年9月30日,孔辉科技已累计供货空簧102万台套、控制器18万台套、阀泵24.8万台套,供货空气弹簧车型已达27款(未含只供货阀泵及控制器车型),另获得未量产定点30余个新定点。2024年3月,公司通过大众Formel Q审核,正式进入大众全球供应商体系。
当前,中国汽车正在全球市场大放光彩,而国产零部件也正逐步替代进口,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像孔辉科技一样的民族品牌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强国建设提供持续、强大的科技支撑。
编辑:薛亚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