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这场控制权之争,说白了就是一出跨国企业“谁说了算”的大戏,而且还是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极度敏感的节点上爆发的。
现在大家都在盯着安世中国和荷兰总部这场较量,毕竟这不是单纯的董事会吵架,背后牵扯着技术主权、产业安全,还有各国政府的强力介入。
说实话,这种事以前也不是没见过,但像这样把法律、产能、供应链全都搅在一起,最后连欧美和中国商务部门都下场,确实够炸裂。
事情的起点其实挺突然。
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直接祭出了《商品供应法》,以“经济安全”为理由,冻结了安世半导体的全球资产。
这个动作不只是冻结账户那么简单,意思就是让安世全球30多个主体在一年之内都别乱动,所有权结构、经营决策全都按现状锁死。
紧接着,荷兰法院也没闲着,很快就裁定暂停了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在安世的所有职务,连带着闻泰在安世的股份也被托管,只留了一股在手上,象征意义大过实际。
外籍董事被任命拥有决定性投票权,这下安世的控制权基本就被荷兰牢牢握住了。
其实,导火索早就埋下来了。
美国商务部在9月29日发布了所谓“穿透式”新规,直接规定只要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持股超过50%,那它旗下的所有子公司都自动受管制。
闻泰科技早在2024年底就被美国拉进了实体清单,安世半导体作为闻泰控股公司,自然也成了“重点关注对象”。
法庭文件还显示,美国早就通过各种渠道向荷兰施压,要求撤换安世中国籍CEO张学政,还要调整整个公司的治理结构。
说白了,这就是美国不放心中国掌控关键半导体资源,想要把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人手里。
面对这一套组合拳,中方肯定不会坐以待毙。
10月19日,安世中国直接发布了全员信,明确表态自己是中国企业,所有员工以后只听中国公司指令,外部指示没中国法定代表人签字就一律不执行。
这种操作,其实就是在制度上和荷兰总部彻底“切割”,把法律和实际运营权分开,谁也别想轻易插手。
紧接着,中国商务部也开始出招,升级了稀土出口管制,还禁止安世中国的分包商向荷兰出口部件。
这个动作直接打在了荷兰总部的软肋上,因为安世的产能有七成都在中国东莞,供应链一断,欧洲总部根本玩不转。
说到深层次的冲突,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技术权属和产能分布的严重失衡。
安世半导体名下有一万五千多项专利,全部登记在荷兰实体名下,法律意义上这些技术都是荷兰“所有”,可实际产能却有七成掌握在中国工厂手里。
荷兰人手里有专利证书,中国人手里有工厂和工人,谁都离不开谁。
现在只要中国一封锁产能,欧洲总部就算再有专利也只能干瞪眼。
别忘了,安世在全球车规级芯片市场份额超过15%,尤其在成熟制程领域,几乎是欧洲车企的“命门”。
大众、宝马这些巨头一旦断供,整个产业链都要跟着哆嗦。
现在安世中国和荷兰总部闹翻,欧洲车企只能看着库存一点点消耗,谁也不敢保证明天还能正常生产。
说白了,这就是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里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是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谁想绕开中国都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家底。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安世半导体已经变成了全球化时代企业控制权和地缘政治博弈的典型样本。
以前大家都觉得跨国公司只要分工明确,法律清晰,谁掌控专利谁说了算。
可现在明摆着,法律所有权和实际产能已经彻底分离,谁能把工厂开起来、谁能让产品流通,才是真正的“实权派”。
荷兰总部再怎么强调法律,没了中国工厂和供应链,技术也只是纸上谈兵。
其实,这场风波也给整个半导体行业敲了警钟。
现在全球产业链高度依赖中国产能,尤其是在成熟制造环节,欧洲和美国都越来越被动。
一旦地缘政治压力升级,随时可能爆发类似安世这样的控制权争夺战。
大家都在盯着安世的下一步,谁都不敢保证这种“法律和产能分离”的权力重构不会在其他企业重演。
毕竟,现实已经证明,法律所有权不等于实际控制权,真正能决定产业命运的,还是谁掌握了生产线和供应链。
安世中国这次敢于正面硬刚总部,除了法律和政策上的底气,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产能优势和国内政策支撑。
荷兰总部虽然手握专利和法律文件,可一旦被供应链卡住脖子,所有权也变得不那么重要。
现在大家都在观望,安世中国到底能不能守住自己的独立运营权,荷兰总部和欧美政府又会不会进一步加码施压。
其实,全球半导体行业早就不是单纯的技术竞争,更多的是国家安全、产业安全和技术主权的三重博弈。
安世这场风波只是一个缩影,背后是整个全球化体系的重新洗牌。
谁能在法律和产能之间找到平衡点,谁就能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