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十个季度净利润超百亿元。
10月20日晚间,宁德时代披露了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单季营收1042亿元,同比增长12.90%;净利润185亿元,同比大增41.21%,利润增速达营收增速的三倍以上,按三季度91天测算,日均净赚约2.05亿元,盈利能力极强。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龙头的青睐也可见一斑。截至10月21日收盘,宁德时代股价上涨2.56%,报375.9元,较年初涨近五成,最新市值为1.72万亿元。
最激进的玩家。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被行业称之为“宁王”,并连续8年以绝对优势占据动力电池市场的头把交椅。根据最新数据显示,1-9月国内装车量493.9GWh,同比增42.5%,宁德时代以210.67GWh装车量、42.75%市场份额稳居榜首。
如今,宁德时代已深度渗透新势力车企的产品矩阵,从主流车型到高端旗舰均有覆盖。其技术优势(如超快充、高安全性)与供应链稳定性,成为新势力品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其市场地位与利益也水涨船高。
尽管地位稳固,但不可否认的是,宁德时代曾经高速增长的势头,如今正被按上放缓键。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动力电池行业装车量整体同比增速高达42.5%,而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业务的收入增速仅为6.8%,大幅跑输行业。背后原因,是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持续下行,第三季度国内装车量份额降至41.7%,创近五年新低,是装车量排名前十五企业中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家。这也意味着,行业增长的蛋糕,宁德时代分到的比例在变少。
不过,对于这样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一部分源于行业短期需求“见顶”,更有一部分则因“宁王”一家独大引发的群而攻之。
作为行业领头羊的宁德时代,早已成为其他企业觊觎的目标。近年来,宁德时代的主要竞争对手,比亚迪的势头不容小觑。同时,二三线电池企业也马不停蹄地扩张,产能如同雨后春笋般陆续建成并投入生产运营,对其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围剿”之战。
尽管宁德时代在技术上依然领先,但差距正在缩小。二三线电池企业也在加速创新,并达到了PPB级别的高品质生产能力。这意味着,宁德时代很难再像过去一样保持断代式的技术优势。
此外,车企们联合上演的“逃跑计划”,也让宁德时代的危机不断加重。一方面,诸多车企与其他电池生产商通过合资、合作的形式共建电池厂;另一方面,车企选择直接下场自己搞电池,从此走上了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而这些车企,之前几乎都是宁德时代的忠实客户。这种“此消彼长”的行业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宁德时代此前由于“先发优势”而积累的强势地位。
面对不断内卷的市场,以及被觊觎且丢失的份额,宁德时代近来也是动作频频,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一条路径是,突破“供应商”角色的限制。
先是,推动换电业务,尝试由单纯的电池提供者,转型为能源服务平台。
逻辑不难理解:如果只是卖电池,宁德时代就只能被动等待车企下订单。但如果做换电,就可以直接面对终端用户,掌握运营数据,甚至反向影响车企的产品设计。而且,卖电池是一锤子买卖,换电服务是持续性收入。
目前,宁德时代全国巧克力换电站突破700座,年内冲刺1000座目标,而这笔生意投入有多大,从连年亏损的蔚来中可窥见一二。同时,换电平台要达成规模效应,前提是车企广泛支持,现实中难以形成行业共识,合作意愿有所保留。
同时,在宁德时代内部,也已出现从To B到To C的战略转变,并陆续在高铁站、户外等投放了不少C端广告,从幕后走向台前。TO C本质上是想要在用户心中维持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高端形象,通过不断强化终端市场认知,去反向推动在B端市场的销量,形成品牌“防火墙”,但作为产业链条端的落地效果并不会很显著。
另一条路径则是,走出去,到海外去。
对于国内“消失”的高增速,竞争的白热化,“出海”成为宁德时代应对行业挑战、开拓新增长空间的必然选择。
今年5月20日,宁德时代正式登陆港股。此次,宁德时代共发售约1.36亿股,发行价为263港元/股。宁德时代坦言,港股IPO就是由于外汇储备难以覆盖海外投资需求而开展的。
事实上,面对越来越卷的国内市场,出海的优势很明显,更高的利润、更大的市场、更稳固的客户关系。但风险也是复杂且严峻的,政治、成本、运营层面的挑战无处不在。
不过,根据宁德时代目前采取的策略——技术授权(如与福特合作的“轻资产”模式)、与当地巨头合资、分阶段稳步推进产能——都是应对这些风险的高明之举。其正在尝试以一种既能分享全球市场红利,又能最大限度规避直接风险的方式,实现其全球化野心。数据显示,在欧洲市场,宁德时代的份额从2024年的35%左右,提升到了2025年前4个月的44%左右。
真正的护城河,不在当下的市场份额,而在于将危机感转化为持续进化的能力。尽管第三季度财报定格了宁德时代作为行业巨头的盈利高点,但其未来的出路,则深藏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与出海战略的波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