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燕波
10月的芜湖,以“创新·智领全球”为主题的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如期而至。
站在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的展馆里,你很难不被那种“技术货架”式的陈列所震撼——从轴向磁通电机到L4级RoboCar,从48%热效率发动机到水陆两栖的纵横G700,它们不是概念,而是即将量产或已经上车的实打实的技术。
尹同跃站在台上,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继‘新能源不客气’‘智能化不客气’之后,今年,我们要响亮地喊出:奇瑞的全球化创新体系,也要‘不客气了’。”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
一、全球化创新体系:不止于“走出去”,更要“扎下来”
“全球化不能只追求规模和速度,关键要可持续。”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在大会发言中的这句话,戳中了中国汽车品牌“出海”的核心痛点。当下,中国汽车出口量虽稳居全球前列,但“水土不服”“质量争议”等问题时有发生,本质上是缺乏支撑全球市场的创新体系。而奇瑞此次喊出的“全球化创新体系不客气”,正是对这一痛点的回应。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CTO高新华博士)
奇瑞的全球化创新体系,核心是“1+7+N”的研发布局与“双实验室”生态。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基础上,奇瑞构建了涵盖中国研发本部及德国法兰克福、日本横滨等7个海外研发中心的协同网络,未来还计划新增至26个海外研发中心,实现“在某地、为某地、属某地”的本地化开发逻辑。这种布局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针对不同区域的用车环境、法规要求和用户习惯进行精准研发——欧洲的雪地路试、东南亚的湿热适应性测试、北美的拖车场景验证,让技术突破真正落地为用户可感知的产品价值。
支撑这一体系的,是瑶光与开阳两大实验室的“内外协同”。内部,300多个瑶光实验室攻坚500多项重大课题,形成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外部,开阳实验室以“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姿态,联合全球100多所顶尖高校开展4000+星火课题,打通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与从1到N的产业化闭环。尹同跃透露,这一体系已聚拢全球超过5万名研发人才,让奇瑞的“技术货架”保持24小时不间断更新,而3万名自有研发工程师、1万名软件工程师的硬核团队,更成为创新落地的坚实保障。
数据是体系实力的最佳佐证:截至2025年9月底,奇瑞全球累计用户超1772万,其中海外用户突破543万;前三季度出口936428辆,平均每25秒就有一辆“奇瑞造”驶向海外,欧洲市场销量同比增长超2倍。这种增长并非依赖低价策略,而是技术认可的自然结果——满足欧盟标准的风云系列、具备硬核越野能力的纵横系列,正在重构中国汽车“安全、可靠、高端”的全球形象。
二、技术硬实力:突破“无人区”,更要守住“安全线”
“技术是奇瑞的立企之本,面对核心难题,我们要啃最硬的骨头。”尹同跃的这句话,在本次大会的技术发布中得到充分印证。瑶光战略下的五大技术领域再迎突破,10+项全球领先技术的落地,不仅展现了奇瑞的研发定力,更凸显了“用户价值优先”的技术逻辑。
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鲲鹏天擎48%热效率发动机。在市场主流发动机热效率普遍集中在38%-45%的当下,每提升1%都意味着巨大的技术跨越。奇瑞通过26:1超高膨胀比、双曲三联动机构等黑科技,实现了汽油机热效率的颠覆性突破,这意味着混动汽车有望进入油耗“1时代”,让用户真正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性。更重要的是,奇瑞并未将这项技术束之高阁,而是计划通过出口优势实现全球普惠,让“中国混动”领跑世界。
如果说发动机是效率革命,那么方舟两栖系统则是场景革命。即将上市的纵横G700完成全球新能源量产越野车首次横渡长江的壮举,背后是IP68级防水、双动力推进、970mm涉水深度等技术的协同赋能。对比路虎揽胜、卫士等百万级豪车,纵横G700的技术差异化优势不仅在于参数领先,更在于打破了越野场景的边界——从“过积水”到“渡江河”的跨越,重新定义了全领域通行的标准。尹同跃强调:“大家看到的是炫酷的横渡场景,我们眼里是一系列安全技术的精准组合,不够安全,绝不上车!”
安全基因贯穿奇瑞所有技术创新。犀牛S全固态电池通过针刺、电钻等极端测试,实现“不起火、不爆炸”;星枢电子电气架构达到ASIL D功能安全等级,具备2200T AI算力与毫秒级响应;540°全维气囊防护、底部磕碰100%精准探测等技术,让奇瑞累计54款车型获得全球五星安全评价,成为中国品牌中获此殊荣最多的企业。这种对安全的执着,源于奇瑞建立的1.2万个真实交通安全事故案例数据库,以及100多项超越国标的企业安全标准,覆盖主动安全、电池安全、信息安全等七大维度。
在智能化领域,猎鹰智驾大模型实现“从看见到预见”的跨越,L4级自动驾驶即将量产,全球搭载量超500万台,避免事故超300万次;灵犀智舱的“小奇同学”进化为8大类40+Agents智能体,从“听懂话”升级为“懂你心”;1.2兆瓦迅龙秒充技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500km”,解决了新能源用户的补能焦虑。这些技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超级技术货架”实现灵活组合,根据用户需求打造差异化产品,彰显了奇瑞“以用户为中心”的技术价值观。
三、生态协同:打开“无边界”,让创新可持续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构建‘全球共研、全球共享、全球共生’的生态。”尹同跃在大会上的这一观点,体现在奇瑞创新生态的每一个环节。本次大会举行的协同创新中心签约暨开阳实验室战略联盟启动仪式,进一步打通了高校课题研究与工厂落地生产的壁垒,让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奇瑞的生态协同,核心是“开放”与“共赢”。在开阳实验室,“成果共享、风险我担”的机制极具吸引力——合作方可以入职加盟,也可以项目合作,奇瑞提供资金、市场、团队支持,成功则共享股权,失败则承担损失。这种灵活机制让开阳实验室成为原始创新的“孵化器”,1779技术工程已发掘4000多项前沿课题,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最后一毫米”突破。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评价:“想了解中国创新,就到奇瑞来,这里将照亮中国创新的未来前程。”
在产业端,奇瑞联合舍弗勒、德赛西威、科大讯飞、宁德时代等生态伙伴,构建了覆盖上下游的创新链条。通过瑶光实验室群联动科研机构、高科技公司、孵化基金等资源,推进500+技术项目,形成“产学研用”的闭环。这种协同不仅提升了创新效率,更降低了创新风险——以固态电池为例,奇瑞从材料开发、电芯设计到系统集成、装车验证全栈自研,同时依托生态资源建设试制线与测试中心,确保2027年首批装车验证的顺利实现。
全球化生态布局让创新更具包容性。奇瑞的智能座舱支持30+国家智慧语音交互,车联网覆盖50+国家;猎鹰智驾在欧洲、澳洲、中南美等地区完成全球验证,适配不同区域的交通规则与路况;V2G智慧能源生态计划2030年覆盖200+城市,实现“停车+充电+车网电交易”的创新模式。这种生态协同,让奇瑞的创新不再局限于汽车产品本身,而是延伸到出行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品牌从“汽车制造商”向“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转型。
四、价值回归:质量比销量重要,创新比利润重要
“奇瑞今天的规模已经不小了,要追求成为全球质量的标杆、管理经营的标杆。”尹同跃引用行业老领导的提醒,道出了奇瑞的发展初心。在汽车行业内卷加剧的当下,奇瑞始终坚守“质量比销量更重要、创新比利润更重要”的原则,这种价值坚守正在转化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坚守体现在细节中:多年前,一位德国质量工程师因看到奇瑞修复瑕疵零部件重新使用而失声痛哭,这种对品牌形象的珍视,如今已内化为奇瑞人的质量意识。在本次大会上,奇瑞展示了6600T全自动高速同步线、100%自动化涂胶喷漆等智能制造场景,通过AI视觉防错、关键特性100%在线监控,确保“上市即满产,交付即精品”。这种对质量的极致追求,让奇瑞在J.D. Power四项核心研究中斩获“大满贯”,并连续入榜《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
对用户价值的坚守,让奇瑞在资本市场获得认可。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开启国际资本市场新征程。但上市并未改变其发展逻辑——前三季度,奇瑞集团实现销量、新能源、出口、品牌、资本市场的“五大历史突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77.1%,增速位居行业前列,规模稳居“行业前五”。这种“量利齐升”的增长,源于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溢价能力,而非低价竞争,印证了尹同跃的判断:“真正的‘反内卷’能力,来自用户可承受的价格、可信赖的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在用户体验层面,奇瑞的创新同样回归本质。灵犀智舱的46.3寸天际屏不仅追求尺寸与分辨率,更注重实景地形融合渲染等实用功能;伯牙之音音响系统通过减振门低音+寰宇重低音设计,打造沉浸式听觉体验;猎鹰智驾的泊车成功率达99%,拥堵变道成功率提升50%,让智能辅助驾驶真正服务于日常出行。这些创新没有花哨的概念,却精准击中了用户的核心需求,展现了资深车企的务实与成熟。
写在最后
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落幕,但奇瑞的创新征程并未止步。从28年技术深耕到全球化创新体系成型,从单一产品出口到技术生态输出,奇瑞的转型之路,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范本:全球化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创新的本质是用户至上。
尹同跃在大会结尾的邀约令人动容:“欢迎更多有创新资源、有创新技术的人才和奇瑞一起创业,合作共赢!”这种开放姿态,让奇瑞的创新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汇聚全球智慧的集体行动。当鲲鹏动力赋能全球用户,当方舟系统打破场景边界,当安全基因成为品牌标签,奇瑞正在书写的,不仅是自身的发展篇章,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技术跟随”到“全球引领”的全新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