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关注德国工业的动向,毕竟这可是曾经撑起欧洲经济的“工业巨头”,但最新数据一出来,不少人都皱了眉——营收看似涨了,利润却跌得厉害,连奥迪、保时捷这些豪车品牌都扛不住了,这到底是咋回事?
最直观的就是汽车板块,要知道德国工业的半壁江山都靠汽车撑着,其中奥迪系豪华汽车销量同比下滑约十多个百分点,这可不是个小数字,保时捷销量也没好到哪去。
这俩都是德国豪车的“门面”,它们销量下滑,直接拉低了整个产业的盈利水平,更要命的是,新车迭代还掉了链子——多款重点新车迟迟没法上市。
现在汽车市场竞争多激烈啊,别的品牌都在抢着推新能源、智能化新车,德国这边却卡在“上新”环节,消费者自然会转投其他选择。再加上新能源转型的压力,传统燃油车优势在减弱,新能源车又没跟上,两头一夹,日子能好过吗?
汽车
屋漏偏逢连夜雨,芯片断供又给了一记重击,现在不管是传统燃油车的电子控制系统,还是新能源车的自动驾驶、电池管理,都离不开芯片,之前就有车企因为缺芯片,生产线停了又停,德国这边更是直接被“卡脖子”。
有行业内的朋友说,去年有段时间,部分车型因为缺关键芯片,订单排到了3个月后,就算客户愿意等,车企也得承担生产线闲置、人工成本增加的损失,利润能不跌吗?
其实这背后,还有个更深层的原因——德国这些年推行的去工业化政策,不断把产业链往外迁。以前德国工业强,靠的是“本土研发+本土生产”的完整链条,从零部件到组装,都能自己把控,效率高、成本可控。
可现在把产业链迁到国外,看似能省点人工成本,却失去了对供应链的掌控力,比如芯片这种关键部件,本土产能不足,依赖外部供应,一旦遇到全球芯片短缺,或者国际局势变动,立马就受影响。
这回被芯片卡脖子,其实就是之前产业链外迁埋下的“苦果”,有人可能会问,德国就不能再把产业链迁回来吗?
没那么容易,产业链迁移是个复杂的工程,工厂建好了、工人培训好了、配套企业也跟着过去了,再迁回来不仅要花大价钱,还得重新协调上下游,短时间内根本补不上缺口,而且现在其他国家也在抢工业资源,德国想再找回当年的优势,难度不小。
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德国工业只会越来越萎缩,想想以前,德国汽车跑遍全球,机械装备更是“质量过硬”的代名词,靠着这些产业,德国不仅撑起了自己的经济,还带动了欧洲不少国家的发展。可现在呢?
豪车销量下滑、新车上市滞后、芯片依赖进口、产业链外迁,曾经的“工业强国”光环正在慢慢褪色,或许有人会觉得,这只是暂时的困难,德国总能想办法解决,但工业发展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芯片
如果不能尽快解决新能源转型、芯片自主、产业链回流这些问题,德国想再回到以前的巅峰状态,只会越来越难,那个曾经靠汽车、机械撑起欧洲经济的工业强国,要是再这么“摆烂”下去,说不定真的会慢慢变成历史书里的“老照片”,只能让人回忆当年的辉煌了。
看完这些,大家应该能明白,德国工业现在面临的不是单一问题,而是从市场销售到产业链、从技术转型到资源依赖的连锁危机,这也给其他工业国家提了个醒:不管以前多强,不紧跟趋势、不守住核心产业链,迟早会遇到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