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车遇滑铁卢”!年赚百亿却掉出TOP5,纯电车毛利最低,这坑谁没踩过
清晨七点,菜市场门口小李头还没开摊,隔壁大妈就开始抱怨:“理想汽车这不成啥了嘛,卖得少得很,听说股价还砸锅卖铁似的跌了。”周围人一听,立马跟着议论起来,街坊邻居全都知道,理想这回真栽了跟头,年赚百亿的大厂,销量却掉出新势力前五,纯电车毛利还低得吓人,谁不心疼。
这理想汽车,过去可是风光得很,靠着增程技术一天到晚吹牛,销量蹭蹭往上涨,2024年卖了35万台,营收把大部分都拉起来了,家用车一哥的架势。L系列增程车,定位精准,家庭用户一抓一个准,年年涨销量,增程市场2023年涨了181%,2024年也有78.7%,风头硬得很。那时候谁不说理想是新势力里的标杆,年赚百亿不是吹的。
可2025年一开年,风向就变了,增程车市场开始掉链子,1月和8月销量同比都下降了10%左右,纯电车反倒涨得欢,涨幅超过30%。理想L系列销量从6月开始连续四个月大跌,7、8月更是腰斩,尤其是上海这个大市场,政策一变,绿牌优惠取消,L系列销量直接被打了23%的脸,上海占理想销量的12%,这下真是雪上加霜。
更难看的是,理想新推出的纯电车i6,9月底上市,订单5万多台,还被迫把产能从5万台紧急提到6.8万台,车卖得火,股价却跟着跳水,开盘涨了5%,收盘立马跌了5.6%,投资人炸锅了。i6毛利率只有15%,比行业平均还低3个百分点,是理想所有车型里毛利最低的,换句话说,卖得多,赚得少,赔本赚吆喝的节奏。
内部员工嘴上不说,背地里却怨声载道:“这i6纯粹是打价格战,以价换量,最后利润被榨干了,老板都急得不行。”网友也不放过这锅:“理想现在是卖车不赚钱,卖车赚钱不多,纯电路上真是摔了个跟头。”市场上问界M7增程版8月卖出2.8万台,比理想L8的2.1万台还多,华为的智驾系统成了杀手锏,家庭用户纷纷被抢走,理想昔日的优势一夜间变成劣势。
回想过去,理想靠增程技术解决了电车用户的“里程焦虑”,那时候纯电技术还不成熟,十几分钟充电补300公里听着就像神话,增程车还能享受绿牌优惠,省心省钱。可如今纯电续航普遍超过500公里,超充充电速度快得让人眼花,补能效率跟加油差不多,增程车的卖点彻底没了,政策又不帮忙,上海取消免费新能源牌照,插电混动和增程车通通凉凉。
理想还试过用明星代言,易烊千玺上阵,想拉年轻用户,i6直接跳过预售,全系只留一款车型,标配空悬、冰箱、VLA,价格还下调一万块,想硬生生抢市场。但销量虽然好看,背后利润却不够,投资人不买账,股价一波三折,市场疑虑重重。
这背后的故事,跟当年电动汽车刚兴起时的信仰完全不一样。那时候大家都图个新潮,拼命喊着环保口号,买车像是投厂商也敢拼命砸钱做技术。现在不一样了,纯电车成了“付费套餐”,卖得多不一定赚得多,利润被各种成本和补贴压得死死的,政策边缘试探,价格法修正草案还在路上,监管收紧,厂商们却还在拼命抢市场,场面尴尬又火爆。
不少普通消费者在这夹缝中苦不堪言,电车卖得便宜,续航又越来越强,买车容易了,但后续维护、换电池、保险和充电桩都在涨价,补能成本攀升,折腾得人心慌慌。有的车主吐槽:“买理想车头两年还行,三年后维修费蹭蹭涨,毛利低质量还得靠自己盯着,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事儿,大家是躲但也不是没法活。消费者得多问多比,别光看销量和价格,得盯着车的后续成本和服务;买电车,最好挑续航和充电够快的,别被一时优惠迷了眼;再就是多关注政策变化,地方的新能源牌照、补贴政策风云变幻,买车前得算清楚,别被政策刀割了。
理想汽车这次滑铁卢,是市场转型的必然痛,纯电技术升级快,政策调整严,竞争对手凶猛,利润和销量双重压力下,“年赚百亿”也难保稳坐钓鱼台。街坊大妈唠叨着,菜市场老板叹气着,理想的故事,是这行业的缩影,也是所有买车人的现实教训。世道变了,车市没了昔日的风光,只剩下真刀真枪的较量和摸爬滚打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