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德国汽车行业传来了一则令人担忧的消息——大众汽车计划暂时停工部分工厂,原因非常直接,就是由于汽车所需的半导体芯片库存已经耗尽,连基本的生产都难以为继。
汽车产业在欧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德国,汽车行业不仅直接和间接地支撑着超过800万个就业岗位,还占据了国家GDP的5%以上。因此,大众汽车一旦停工,不仅可能导致上万名工人暂时失业,还会让本就被能源危机和通货膨胀困扰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也急了,迅速向荷兰政府发出了紧急警告,语气带着一丝焦虑:“如果芯片库存继续不足,供应链问题得不到解决,整个欧洲汽车产业将面临停摆的风险!”
那么,为什么欧洲的车企缺芯片会和荷兰有关呢?这其中的原因有些复杂,且让人意外。经过深入了解,发现这场危机的源头竟然来自荷兰的一项决策——他们高调地抢夺了中国企业安氏半导体的控制权。荷兰政府不仅罢免了安氏的中国籍CEO,还强行托管了其股份。那时,荷兰的态度显得强硬无比,好像他们可以掌控一切。然而,仅仅过了两周,荷兰经济部长便急忙向中国寻求“和解”,这一反转让人不禁感到“离谱”。
荷兰到底凭什么敢随意抢夺别国企业?为什么中国的一次反击,就直接触动了欧洲的“死穴”?这背后的故事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欧洲车企此次所缺乏的芯片,并非高端产品,而是安氏半导体生产的一些基础元件,比如二极管和小信号逻辑器件。看似普通的这些元件,实际上在汽车的电机和电池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了这些基础芯片,即使其他技术再先进,汽车也无法正常运转,最终只能变成一堆“废铁”。
要是你了解一下数据,你就会明白:安氏的产品占据了欧洲汽车半导体市场近30%的份额,尤其是德国车企,几乎无法离开它。例如,大众和宝马等品牌的中低端车型,80%的电机控制芯片都来自安氏。如果安氏停供,这些车企的生产线将面临瘫痪。
你或许不知道,安氏半导体在十年前差点就退出了市场。最初,安氏是飞利浦旗下的子公司,虽然名字中带有“半导体”,但其主营的只是一些基础元件,技术壁垒低,毛利率长期保持在25%左右,属于“辛苦赚小钱”的类型。飞利浦对它并不满意,觉得它“赚得不够多”,于是早早将其剥离。到了2019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萎缩,同行竞争激烈,安氏的全球排名跌至第11位,订单减少得可怜,几乎面临破产清算。
在这样的困境下,中国的闻泰科技看到了机会,收购了安氏。此后,得益于中国产业链的支撑,安氏实现了令人瞩目的“逆袭”。中国的硅材料供应商帮助安氏降低了成本,而长三角的封装测试产业链提高了生产效率,安氏的全球排名一路攀升,几乎在所有细分领域都成为了世界领先者。到2024年,安氏的全球排名升至第四,营收达到了20.6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毛利率也提升至42.4%。更值得一提的是,安氏提前偿清了所有债务,成为了一家零负债的半导体企业。
安氏的成功正是依赖于中国的产业链支持,而这一成绩单也让荷兰对其产生了“歪心思”。看着曾经的“弃子”变成了欧洲车企的“供血者”,荷兰并不打算与其合作共赢,而是想着如何直接控制安氏,进而获取其中的利益。
荷兰的这一举动,看似突然,但其实早有预谋。事实上,从荷兰几百年的历史中,我们能找到相似的“影子”。荷兰曾是欧洲的“海上马车夫”,而其最早发家致富的手段,就是通过掠夺其他国家的商船。1621年,荷兰成立了“新印度公司”,获得了“掠夺许可证”,专门抢劫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船,黄金白银大量流入荷兰。
几百年过去,荷兰将这种“劫掠逻辑”换了个马甲,拿到了安氏身上。这次,他们拿出了一份早已过时的“挡箭牌”——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根据这项法律,如果政府认为某企业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就可以直接介入。荷兰用这一法律,声称安氏威胁到了荷兰半导体产业的安全。然而,荷兰至今并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安氏对荷兰的产业构成威胁。
更有趣的是,安氏在荷兰的运营不仅没有对当地产业造成威胁,反而还为荷兰创造了上千个就业机会,每年缴纳的税收也推动了荷兰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荷兰之所以敢采取这么激进的措施,背后其实得到了美国的支持。据西方媒体的报道,美国在2024年6月私下告诉荷兰,“如果安氏想获得美国的出口豁免,就必须换掉中国籍CEO。”美国此前也曾施压荷兰,禁止阿斯迈尔向中国出口EUV光刻机和DUV光刻机,荷兰的这一系列动作实际上是美国的代理行为。
有了美国的支持,荷兰变得越来越大胆,甚至对安氏展开了“更过分”的操作。首先,安氏的一名荷兰高管带着两名德国高管,以“公司治理问题”为由,起诉中国籍CEO,要求暂停其职务。接着,荷兰法庭没有给中方辩论的机会,直接将中国籍CEO罢免,要求安氏更换外籍CEO,并要求新CEO拥有“决定性投票权”。更为激进的是,荷兰还逼迫闻泰科技将手中的安氏股份交给“第三方托管”,这个“第三方”很可能是荷兰主导的“欧洲半导体产业联盟”。该联盟表面上是为了“整合欧洲半导体产能”,但实际上是要求安氏优先供应欧洲车企,同时将核心技术与联盟内的公司共享。
荷兰的算盘打得很好,认为只要将安氏的管理层和股份掌握在手中,芯片产能就能得到保障。然而,他们没有预料到中国的反击会如此迅速且精准。2025年9月30日,荷兰刚刚成功将安氏的控制权纳入自己手中,10月4日,中国就宣布限制安氏半导体相关产品的出口。而安氏的中国总部,也立刻宣布与荷兰总部彻底切割,明确表示“中国区业务独立运作,不受荷兰总部影响”。
这一反击之所以能够打击到荷兰的“死穴”,正是因为安氏的生产能力和产业链高度依赖中国。安氏在海外的产能不到30%,而且生产线并不完整,许多关键环节都需要依靠中国的产业链支持。没有了中国,荷兰手中的安氏就像一个空壳,根本无法维持生产。
更令荷兰头疼的是,重新建立生产线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但欧洲车企根本等不起。按合同约定,如果安氏不能按时交货,每延误一天就要支付天价违约金。这些违约金,荷兰不仅自己承受不起,就算政府想要兜底,也得掂量一下自己的财力。
面对如此局面,德国经济部长终于忍不住了,于10月17日召见荷兰大使,严词表示:“荷兰为了自己的私利,置整个欧洲于不顾,我们绝对不能接受!”在巨大的压力下,荷兰经济部长只得放下之前的强硬态度,开始紧急与中国进行外交沟通,期望能尽快解决安氏的问题。
然而,如果荷兰当初没有采取抢夺安氏的行为,欧洲车企和整个欧洲经济可能都不会陷入如此困境。这一波操作,实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荷兰的做法不仅暴露了西方一些国家的旧习,更让我们看到,在全球化时代,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