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何日本和欧洲掌握电车核心技术,却不碰电车?是什么原因?
创始人
2025-10-29 01:48:36
0

上周去看我一个老朋友,他刚买了辆新车,居然是混动而不是纯电。我有点惊讶,问他:"现在电车这么火,你怎么不买纯电车?"他神秘地笑了笑:"你知道日本和欧洲的汽车厂商都掌握着电动车核心技术,却不大力发展纯电动吗?这里面有讲究。"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回家后,我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现象。日本和欧洲作为全球汽车工业的两大巨头,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制造经验,在电动汽车领域也有着不少的核心技术专利。但奇怪的是,与中国和美国相比,他们对纯电动汽车的态度却显得相对谨慎。

日本汽车巨头丰田,早在1997年就推出了世界第一款量产的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截至2025年,普锐斯家族已经卖出超过2000万辆,节省了大约1.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丰田在混合动力技术上的造诣无人能及,拥有数千项专利。按理说,从混动到纯电动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类似地,德国的大众、宝马、奔驰,法国的雷诺等欧洲车企,在电池技术、电控系统、电驱动系统等方面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2010年代初,欧洲就已经开始制定严格的碳排放标准,推动汽车电动化进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他们掌握着核心技术,为什么没有像中国和美国那样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呢?

我和几位从事汽车行业的朋友进行了深入交流,查阅了大量的行业报告和技术文献,终于找到了一些答案。

先看看日本的情况。日本国内的地理环境、能源结构和市场需求,决定了纯电动汽车并非最佳选择。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有限,城市人口密度高。大多数用户的日常通勤距离不长,不需要长续航里程。同时,日本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受限于城市空间紧张的问题,难以像中国那样大规模推广。

更关键的是,日本的电力结构在福岛核事故后发生了重大变化。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日本关闭了大部分核电站,转而依赖火力发电。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2025年日本的电力结构中,火力发电仍占比约70%,而可再生能源只占25%左右。在这种电力结构下,纯电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优势并不明显。

丰田汽车公司2024年的内部研究表明,在日本的电力结构下,一辆混合动力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能比纯电动汽车更低。这也是为什么丰田坚持"多路径"策略,同时发展混动、插混、氢燃料电池和纯电动技术。

丰田全球首席技术官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动化不等于纯电动。在不同的市场和使用场景下,不同的电动化技术有各自的优势。我们的目标是减少碳排放,而不是简单地推广某一种技术。"

再来看欧洲的情况。欧洲国家虽然大力推进碳中和,但他们对纯电动汽车的态度也趋于理性。欧洲的汽车市场有着鲜明的特点:消费者更注重驾驶体验和品质感,对品牌有着深厚的情感连接。

欧洲的高端汽车品牌如奔驰、宝马、保时捷等,多年来建立了以内燃机为核心的品牌形象和技术体系。内燃机的声浪、瞬间响应、高速稳定性等特质,构成了欧洲豪华车的核心魅力。突然转向纯电动,会对品牌认同和用户体验带来巨大冲击。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德国汽车工业直接和间接雇佣了约830万人。传统内燃机产业链上的就业岗位数量庞大,贸然全面电动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更重要的是,欧洲汽车工业的供应链体系极为复杂,包含了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专注于内燃机相关零部件的生产,技术积累深厚但转型能力有限。骤然转向纯电动,将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对欧洲工业体系造成严重冲击。

数据显示,一辆典型的内燃机汽车约有3万个零部件,而纯电动汽车只有约1万个零部件。电动化转型意味着大量零部件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202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约40%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表示他们没有为电动化转型做好充分准备。

欧洲汽车工业的谨慎态度还与他们对技术路线的长远考虑有关。众所周知,锂电池虽然是目前电动车的主流技术,但其能量密度提升已接近理论极限,资源依赖性强,回收难度大。欧洲车企普遍认为,现有的锂电池技术并非终极解决方案,贸然大规模投入可能导致技术路线锁定。

我们注意到,欧洲车企正在积极探索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更具前景的新技术。据欧洲电池联盟的数据,2024年欧洲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投资达到了45亿欧元,多个重大项目正在推进中。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固态电池有望在2028年实现商业化应用,届时将大幅提升电动车的性能和安全性。

日本和欧洲的传统车企还面临着市场定位的挑战。他们的产品长期定位于中高端市场,追求的是品质和性能的平衡。而目前的电动车技术,在续航里程、充电时间、极端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还难以满足高端用户的全方位需求。

我们看到,日本车企如丰田、本田,正在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技术。2024年,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全球销量突破300万辆,占其总销量的40%以上。丰田的混动系统已经迭代到第五代,能效和可靠性不断提升。本田则推出了全新的i-MMD混合动力系统,在燃油经济性和驾驶感受之间取得了出色的平衡。

欧洲车企则更加注重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的开发。宝马的iPerformance系列、奔驰的EQ Power系列、大众的GTE系列等插电混动产品,在保留内燃机优势的同时,提供了适度的纯电续航能力,满足了都市通勤和短途旅行的需求。2025年,欧洲市场插电式混动车型的销量预计将达到200万辆,占新车销售的1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日欧车企并非完全不发展纯电动汽车。丰田已经推出了bZ4X等纯电动车型,并计划到2030年推出30款纯电动车型。大众集团的ID系列、宝马的i系列、奔驰的EQ系列纯电动车型也在不断丰富。他们只是在电动化的具体路径上采取了更为谨慎和多元的策略。

从技术层面看,日本和欧洲车企在电动车关键技术上确实有着深厚积累。丰田在电机系统、功率控制单元等领域拥有大量专利。2025年,丰田宣布其最新开发的电机系统比特斯拉的效率高出约8%。宝马的第五代eDrive电驱动系统集成度极高,体积减小了30%,重量减轻了20%。保时捷的800V高压平台技术使Taycan能够在15分钟内充电至80%。

然而,拥有技术并不等于适合大规模商业化。汽车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技术成熟度、成本结构、供应链稳定性、市场接受度等多方面因素。日欧车企的谨慎态度,反映了他们对产业发展规律的尊重和对市场风险的理性评估。

我们还需要看到,不同地区的能源结构差异也影响着电动化战略的选择。中国的电力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正在快速提升,2025年达到约50%,这为纯电动汽车提供了良好的碳减排基础。相比之下,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的电力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较高,纯电动汽车的环境效益打了折扣。

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预期也是影响电动化路径的重要因素。我们的朋友圈里有不少人反映,纯电动车在长途旅行、寒冷地区使用时仍存在诸多不便。一位在北方生活的朋友告诉我们,他的纯电动车在严冬时节续航里程会下降30%以上,而充电速度也大幅降低。这些实际使用中的痛点,让许多消费者对纯电动车持观望态度。

回到技术层面,日欧车企认为,电池技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有的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寿命、成本等方面都有明显短板。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新技术正在加速发展,有望在未来5-10年内实现突破。过早全面押注于现有技术,可能错失更优路线的机会。

丰田在2024年宣布的技术路线图中,计划在2027年前后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车,预计续航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充电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大众集团也在投资固态电池企业QuantumScape,并计划在2026年将该技术应用于量产车型。

从市场表现来看,日欧车企的多元化策略似乎也得到了一定验证。2024年,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中,混合动力车型占比达到45%,纯电动车型占比为55%。丰田的全球销量在2024年突破1100万辆,其中混合动力车型贡献了约450万辆。大众集团的插电混动车型销量同比增长35%,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

我们也看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日欧车企也在逐步加快电动化步伐。丰田已经调整了电动化战略,计划到2030年实现全球1000万辆电动车的年销售目标。大众集团宣布,将在2033年前在欧洲市场停售内燃机车型。

从长远来看,汽车电动化是大势所趋,但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时间表可能因地区、品牌、市场特点而异。日本和欧洲车企选择了一条渐进式、多元化的电动化道路,既符合他们自身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定位,也更加适应当地的能源结构和市场需求。

我们不禁想问,是否真的存在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电动化道路?不同地区、不同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各异,能源结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也不尽相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化的技术路线或许更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

电动化转型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日本和欧洲车企的谨慎态度,或许正是他们基于长远战略和深刻行业洞察的理性选择。他们在追求环保和节能的同时,也在努力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品牌特质,寻求一条平稳而可持续的转型之路。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选择什么样的车型,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实际需求。城市通勤为主、有固定停车位和充电条件的用户,可以考虑纯电动车。经常长途旅行、充电条件有限的用户,混合动力或插电混动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更适合与不太适合。

通过这次研究,我对朋友的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使用环境下,混合动力确实是一个兼顾环保和实用的不错选择。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选择空间会更加广阔。

电动化是汽车工业百年来最大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关乎技术,还涉及能源、环境、就业、城市规划等多个维度。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发展策略,理性评估各自的优势和局限。

你对汽车电动化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用车体验和观点。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海帆职场助力丨福建农林大学金山... 2025年10月10日-11日,海帆职场夏希东老师,受邀分别为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农业与食品科学系...
各年级精品学习资料+课件PPT... (新学期知识 提前预习) 9月份开学要上3年级的同学可以关注公众号:三年级语文数学 (新学期知识 提...
原创 拿... 近日,从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CEO职位上“卷铺盖”走人的前CEO唐唯实(Carlos ...
原创 高... 高速开车,看着是脚踩油门往前冲,其实藏着不少能救命的门道。尤其是两个坑,我见过太多人掉进去,有的侥幸...
IACheck:AI文本审核为... 在新能源车企不断面临复杂法规和严格标准的背景下,如何确保产品和报告的合规性成为企业运营的重中之重。合...
什么是IATF16949认证?... IATF16949认证简介 IATF16949认证是国际汽车工作组主导制定的汽车行业专项质量管理体系...
沈阳金杯:多能源、智能化、全矩... 2025年10月28日,“铸金杯 新一程”金杯品牌日暨全系产品上市发布会在沈阳金杯工厂盛大举行。本次...
金杯品牌日暨全系产品发布会盛擎... 2025年10月28日,“铸金杯新一程”金杯品牌日暨全系产品上市发布会在沈阳金杯工厂盛大举行。本次活...
3D打印扭曲晶格超材料,或为汽... 想象一下:同一根汽车保险杠,在低速剐蹭时变得“温柔”,维修费大减;若不幸遭遇高速碰撞,又能瞬间“绷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