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一天还在电话里承诺 “找建设性方案”,后一天就把中国企业拉进制裁名单?
最近中国商务部与欧盟、荷兰的三方通话刚结束,不少欧洲车企还在期待安世半导体的供应能恢复正常。
结果欧盟对俄制裁清单一公布,中国几家大型炼油厂赫然在列。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峰会前德国总理办公室还放风说要 “反制中国稀土管制”,转头欧盟贸易委员却公开承认 “中方已提供审批便利”。
欧盟这波操作,到底是内部意见打架,还是另有幕后推手?
欧洲车企先遭 “致命一击”
荷兰政府今年 9 月底对安世半导体的 “突袭式接管”,如今已经演变成欧洲汽车业的 “供应链惊魂”。
这家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的企业,手里握着全球汽车芯片市场 15% 的份额。
尤其是大众 ID 系列、宝马 iX3 这些电动车型,用的都是安世生产的车规级 MOSFET 芯片。
“我们的库存最多撑到 11 月中旬,新供应商至少要 6 个月才能通过认证。”
德国大众狼堡工厂的一位供应链经理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采访时急得直跺脚。
更尴尬的是,荷兰政府刚以 “质量风险” 为由,建议客户暂停采购安世中国工厂的芯片。
安世中国就晒出了德国莱茵 TÜV 的最新检测报告,各项指标全达标,甚至比荷兰本土工厂的良品率还高 2 个百分点。
稀土领域的矛盾更显荒诞。
中国从 10 月开始加强稀土出口管制后,欧盟委员会第一时间召集德法波三国开会,法国经济部还提出要 “冻结中国在欧稀土相关投资”。
可没等方案落地,欧盟就悄悄派代表团去了澳大利亚,想把之前搁置的稀土合作协议重新激活。
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亚稀土矿的开采成本是中国的 3 倍,而且提纯技术还得依赖中国设备。
这波 “反制”,更像是给自家企业添堵。
被美国绑住的 “经济手脚”
欧盟对华政策的反复,本质上是 “经济刚需” 和 “政治依附” 的撕扯。
渣打银行 10 月发布的《欧盟经济晴雨表》里有组扎心数据:欧元区 27 国今年 8 月对美出口同比降 22%,德国汽车对美出口量直接腰斩。
同期欧元区制造业 PMI 已经连续 8 个月低于 50 荣枯线,意大利、西班牙的工业产值还在往下滑。
经济底气不足,让欧盟在面对中国时格外矛盾。
一方面,德国巴斯夫在湛江的一体化基地投了 100 亿欧元,法国空客今年刚拿到中国 292 架飞机的大单,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另一方面,看到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的发展速度,欧洲又怕自己的产业优势被超越。
但真正让欧盟 “身不由己” 的,还是美国的操控。
美国司法部今年 6 月公布的一份会议纪要显示,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曾亲自给荷兰外交大臣打电话。
明确要求 “必须换掉安世半导体的中国籍管理层”,否则就把荷兰 ASML 也列入实体清单。
三个月后,荷兰政府就动手了。
这哪是 “国家安全”,分明是给美国交 “投名状”。
稀土问题上的操作更明显。
G7 贸易部长会议上,美国牵头制定了 “对华稀土联合施压方案”,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当场表态 “会跟进”。
可私下里,欧盟内部文件承认,中国控制着全球 90% 以上的稀土提纯技术,就算从其他国家进口稀土矿,最后还得运到中国加工。
这种 “反制”,更像是做给美国看的样子。
解开 “战略自主” 的枷锁
要打破这种僵局,欧盟得先想明白一个问题:对华贸易到底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配合美国的战略?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研究院院长贾烈英最近在《环球时报》上的观点很透彻。
“欧盟要是真想要战略自主,就得先摆脱对美国的‘政策依赖’,不能美国说东,欧盟就不敢往西。”
具体到实际操作,至少有两步要走。
第一步是重启 “市场化解决机制”,安世半导体事件里,荷兰要是早点和中国企业坐下来谈,而不是直接冻结资产,也不会让自家车企陷入断供危机。
现在中欧已经约定要开 “升级版” 出口管制对话会,这正是解决问题的好机会。
第二步是减少对美国的 “政治绑定”。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最近就公开反对激活 “对华反胁迫机制”。
他算过一笔账:要是真对中国稀土相关产品加征关税,德国汽车业每年要多花 40 亿欧元,相当于给本就艰难的车企再插一刀。
欧盟要是能多听点企业的声音,少被美国的政治口号裹挟,政策也不会这么反复。
结语
欧盟现在就像个被架在火上烤的 “厨师”,一边要给美国做 “政治大餐”,一边又怕把自己的 “经济锅” 烧穿。
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中国需要欧洲的高端制造技术,欧洲需要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这是互补共赢的关系。
要是欧盟能放下焦虑,摆脱美国的束缚,基于自身利益制定对华政策,不仅能稳住欧洲经济,还能给全球供应链注入确定性。
毕竟,靠制裁和对抗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实实在在的合作,才能让双方都吃到 “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