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元韬漫谈由湖北元韬律师事务所何玲律师主讲,聚焦“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与复核”“醉酒驾驶刑民交叉应对”两大议题,用真实案例、法律条文与实务技巧,为在场听众筑起一道“出行法律防护墙”。
一、责任认定“三重门”:路权为基,复核有方
第一重门:路权原则定“主次”
处理交通事故,先划“事故责任”,再分“法律责任”,这是何玲律师点明的核心逻辑。而责任划分的最主要原则就是路权原则——主路车优先于辅路车、转弯得让直行、无信号灯路口右方来车先行,这些规则看似基础,却有人栽了大跟头。比如上海一起“开门杀” 案例,由于司机未选好停车位置,也未提醒乘客开门注意后方来车,导致其最终赔偿伤者152万元。
第二重门:争议案件“巧拆招”
电动车“身份迷局”:超标电动车算不算机动车?何律师以辽宁葫芦岛中院案例点破关键:若客观无法投保交强险,法院可能按非机动车处理,避免“有失公允”。
无接触事故“冤不冤”:前车变道,后车摔倒身亡,前车要赔吗?通过何律师的讲述我们了解到交通事故不看接触看过错!只要行为是事故的‘导火索’,就得担责。
第三重门:事故认定书≠“铁饭碗”,3日内复核窗口别错过。
很多人拿到《事故认定书》就认命。其实它只是一份‘技术证据’,
在收到认定书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可向原办案单位或上一级办案单位书面申请复核,但只能复核一次。复核委员会由主办交警+法制+事故专家集体研判,5大类审查点:事实、证据、法律、程序、责任划分。
如果对结论仍旧不服?可以向上级公安机关申请执法监督,或在民事赔偿诉讼中直接把认定书“拉下神坛”,请求法院重新划分责任。
二、醉驾刑民“双面刃”:一念之差,代价千万
醉驾是交通事故领域‘最昂贵’的过错。何玲律师指出,醉驾可能触犯三大罪名:1.危险驾驶罪:未造成后果的,处6个月以下拘役;2.交通肇事罪:致人伤亡的,最高可判7年以上有期徒刑;3.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放任危害的,最高可判死刑。
2023年《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明确了15种从重情形(如血液酒精含量超过180mg/100ml、逃逸、无证驾驶等)及10种一般不适用缓刑的情形。何律师特别提醒,醉驾刑民交叉案件中,刑事认定(如逃逸、酒驾)直接影响民事赔偿顺序:交强险先赔付,商业三者险可能因免责条款拒赔,驾驶人需自担巨额赔偿。
三、新能源车“新陷阱”:自动驾驶≠无人担责
随着新能源车普及,何律师提示了新型风险:
1.自动驾驶责任:目前市面车辆多为L2级辅助驾驶,事故责任仍由驾驶人承担;仅L3级以上才可能涉及车企责任。
2.维修与起火争议:新能源车需在品牌4S店维修,私自解锁系统可能涉嫌犯罪;电池起火原因鉴定复杂,需结合消防鉴定与技术分析。
‘开车不喝酒’不是口号,而是成本最低的法律合规方案。此次漫谈活动,既是一场法律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维权思维的升级。何律师以案释法,从责任认定到刑民交叉,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车相关法律风险,为大家日常出行织密一张“法律防护网”,既能为大家防范风险,也能在出现相关问题时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