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战时状态”的广汽,战况还在恶化。
近日,广汽集团发布了2025年三季报,主要财务指标全面下滑。其中,三季度营业收入241.06亿元,同比减少14.63%;净亏损17.74亿元,亏损额同比扩大27.02%;扣非净亏损18.3亿元,同比扩大19.42%。
这也是广汽集团自上市以来,亏损最严重的三季报,大概率2025年也会创下其上市后的年度亏损纪录。
前三季度,广汽集团累计营业收入662.72亿元,同比下滑10.49%;累计净亏损43.12亿元,同比转盈为亏,扣非净亏损47.75亿元,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的扣非净亏损总额(43.51亿元)。
销量层面,前三季度广汽集团累计销售118.36万辆,同比下滑11.34%;除了广汽丰田同比增长4.89%至54.32万辆之外,广汽本田(22.39万辆,同比下滑27.58%)、广汽传祺(23.3万辆,同比下滑15.84%)、广汽埃安(18.14万辆,同比下滑19.99%)销量均在下滑。
官方在财报中表示,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汽车行业竞争激烈,以及需求结构快速升级导致汽车销量与盈利下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盈转亏的广汽集团,在今年持续亏损外界早有预期,但令人担忧的是已在去年年底开始改革自救的广汽集团,目前仍未见到明显的成效。
广汽显然对与华为的合作寄予厚望,不过华为不是万能的“改革灵药”。
“网约车之殇”不是核心
在中国车企的新能源转型大潮中,广汽埃安一度被认为是一匹黑马。2019年,其年销量还不到5万辆,到了2023年其年销量就爆发式增长至48万辆,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3.2%,站在了新能源车企第一梯队。
然而,进入2024年,埃安销量调头向下,全年销量同比下滑21.19%至37.5万辆;今年前9个月同比下滑19.99%至18.14万辆,基本可以判定全年销量会滑落至30万辆以内了。
回顾埃安的发展轨迹,“网约车”这个关键词一定逃不过,这是其助力,也是其束缚。在品牌创立之初,为了迅速切入市场抢占份额,埃安选择了以网约车市场作为切入点,这一策略也的确在初期助力其迅速增长,快速形成了市场认知。
可惜,过于鲜明的“网约车”标签也在后期成了埃安继续向上的阻碍,2022年9月发布的昊铂难以突围就是个例子,而伴随着网约车市场日趋饱和,埃安自然也就跑不动了。
不过,埃安最核心的问题并不是“网约车”标签拖累品牌认知,而是技术和成本优势都不够突出。
作为对比,比亚迪其实也有大量车型进入了网约车市场,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全球新能源车销冠,因为其产品有明显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在这两大核心优势足够突出的情况下,网约车标签是可以被忽略的,网约车标签过重的问题也是很容易解决的。
反观埃安,虽然在三电、智能化技术方面均有布局,但并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过人之处,再加上其产品定位集中在15万以内的市场,诸多高成本的顶尖技术也难以搭载,而昊铂的销量又相对较少,即便有一些领先技术也很难让市场形成感知。
以智能辅助驾驶为例,广汽自研的无图纯视觉系统2024年4月即已发布,但量产装车要到2026年了,这大大落后于行业领先水平,以至于让广汽2025年3月发布的一系列智驾战略也显得不那么可信。
成本方面,以埃安热销时期的体量,其实是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可惜要想拥有能在内卷中打胜仗的成本优势,不止需要可观的规模,更需要垂直产业链整合能力,在这一点上,广汽表现不佳。
有媒体报道称,相比丰田不同车型零件共用能达到50%-60%的比例,广汽这一数字仅有10%-20%左右。除了零部件通用率低,内部复杂组织架构的内耗也是成本的桎梏,据媒体透露,此前广汽研究院内部有多达十几二十个平行、独立的部门。
这么低效高成本的体系,怎么可能在内卷中站稳脚跟呢?
因此,“网约车”策略问题只是埃安发展不利的表象,内功不足才是深层次原因,而这显然不是专门再做个网约车品牌,或者靠和华为合作个高端品牌就能解决的。
华为能改变什么?
广汽希望从华为得到的,表面看是一个成功的高端品牌,以解决其多年来的高端化难题;更多的是一套方法论,以此对自身做一个深度改造,后者更为重要。
2024年11月,广汽集团宣布启动为期三年的“番禺行动”,正式对自主品牌实施经营管控,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自主品牌销量占集团总销量的60%以上,并挑战自主品牌销量突破200万辆。
从启动三年“番禺行动”开始,广汽集团主要做了四件事:打造经营型总部、实施自主品牌一体化运营、导入IPD再造产品开发流程体系和推进干部人事改革。而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IPD是这四件事中最重要的一件,甚至可以说其它三件事都是为IPD服务的。
所谓的IPD,全称是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是华为一套广为人知的产品开发体系,近些年成为汽车行业集中学习的对象,从冯兴亚的表态不难发现,他把IPD看做是解决广汽问题的“灵丹妙药”。
效果如何呢?冯兴亚在10月20日央视《对话》栏目中透露,导入IPD流程后,广汽的新产品开发周期从原来的30个月缩短至18-24个月,产品开发成本下降了10%。单纯看数字可以说是效果喜人,但这一切只有真正体现在一台有竞争力的产品上,才算真的有效。
同时,华为的IPD体系非常复杂,且环环相扣,想要形成一套顺畅、高效的流程体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企业,所以有些企业学着学着就学不下去了,比如理想汽车。
对于广汽这样的传统国企来说,以IPD为目标的改造难度极大,能否持续推行下去、能带来多少改变,都是未知数。如果未来这一改造无法推行下去了,广汽做好Plan B了吗?
至于广汽与华为合作的高端品牌“启境”,前景也难言乐观,华为已经有了深度参与的鸿蒙智行五界,也有了除了不叫“X界”参与深度已经没什么区别的阿维塔、岚图、猛士等品牌,最晚入场的启境还能分到多少资源呢?又如何避免“华系”里的内耗呢?
以乐观的态度来看,即便启境大获成功,又怎么带动昊铂、埃安、传祺三个自有品牌的发展呢?尤其是本就定位高端品牌的昊铂,广汽有能力同时运营好启境和昊铂两个高端品牌吗?如果要以赛马机制同时押宝启境和昊铂,那其中的资源浪费风险如何考量?
华为不是万能的改革灵药,广汽必须时刻谨记这一点,靠外援不如靠自己,改革是必须的,但改革不能过度依赖“华为经验”。
把资源花在刀刃上
按照“番禺行动”的规划,未来三年广汽自主将推出22款新车,其中2025年上市7款,全面覆盖纯电、增程、插混等所有主流新能源动力形式。
截至目前,广汽自主已经相继发布了传祺向往S7、传祺向往S9、传祺向往M8乾崑、埃安UT、昊铂HL多款新车,形成了一波新品攻势,但从销量表现看,整体都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出彩的表现。
究其原因,还是前文提到的那两个核心点,产品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技术和成本优势,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广汽需要集中资源和精力,先从组织架构和供应链整合入手,而不是急于发起产品攻势。
如此多的新品规划,意味着巨额的研发投入、资源投入,以及营销费用,以广汽当前的经营情况,或许该好好盘算一下,有的放矢。
此外,广汽正在同步推进EV、PHEV、REEV、FCV、智能辅助驾驶、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多个技术方向,还要支撑传祺、埃安、昊铂、启境四个自主品牌,资源过于分散,难以聚焦,容易导致杂而不精,关键技术无法突破。
与其这样,不如集中资源,聚焦关键领域,先实现一个点的突破,带动经营重回正循环,再以点带面实现全面突围。
写在最后
传统国企的改革难度众所周知,因此广汽迫切想用好华为这把“手术刀”的心情笔者可以理解,可绝不能过度依赖单一手段,广汽要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