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特斯拉“疯狂麦克斯”模式被盯上,自动驾驶未来走向成疑
创始人
2025-10-29 17:13:21
0

最近,特斯拉的车主们都在热烈讨论一件事。这次不是因为新车发布或者价格调整,而是一个名叫“疯狂麦斯”的自动驾驶功能,让不少用户感到紧张。

一位住在北美的特斯拉车主小李,在高速上使用了这个模式。当时他的脚并没有踩油门,车速却突然升到了每小时130公里,导航还提醒他已经超速20%。

这件事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连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也注意到了,目前已经正式介入调查。这个以一部电影命名的“激进功能”,一下子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表面上看,这像是一次技术问题,但它其实指向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时,我们究竟应该更注重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驾驶体验,还是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1

有意思的是,特斯拉这次更新,一下子推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自动驾驶模式:“疯狂麦克斯”和“树懒”。“疯狂麦克斯”顾名思义,主打一个“极速狂飙”,变道频繁、跟车距离短,活脱脱就是电影里在废土上飞驰的场景。而“树懒”模式则恰恰相反,它在车道里慢悠悠地开,每次变道前都要反复确认,简直是“佛系驾驶”的典范。

特斯拉的本意,大概是想通过这种“快慢通吃”的设计,来满足不同车主的需求。然而,事与愿违,“疯狂麦克斯”模式率先惹出了麻烦。

随着“疯狂麦克斯”模式的上线,社交媒体上关于它的投诉越来越多。有车主抱怨说,在限速60码的城区道路,车子竟然自动加速到了80码;还有车主反映,在高速上系统完全无视限速牌,直到被电子眼拍到才后知后觉。这些投诉很快传到了NHTSA那里,监管部门立刻启动了调查。

NHTSA还特别强调了一句:“无论使用什么模式,司机都必须对行车安全负全责。”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却让车主们一头雾水:“明明是系统自己超速,怎么责任就成了我的?”这种“甩锅”的姿态,无疑让特斯拉的形象再次受损。

2

这已经不是特斯拉第一次因为自动驾驶功能被调查了。就在这个月,NHTSA还因为“FSD功能不识别停车标志”的问题调查过特斯拉,当时有几十位车主反映他们的车子到了路口不减速。

更早之前,特斯拉还曾在一场因Autopilot功能引发的死亡事故中败诉,可能面临高达3.29亿美元的赔偿。

接二连三的麻烦,都在揭示一个残酷的现实: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离真正的“全自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所谓的“领先”,很多时候只是营销噱头。

3

内行人都能看出来,所谓的“驾驶模式”,本质上就是调整车辆的核心参数。“疯狂麦克斯”之所以“疯狂”,是因为工程师把车辆的加速、超车触发阈值等参数调得更加激进。但问题在于,车辆系统对限速牌的识别能力并没有跟上。

自动驾驶主要依靠摄像头和雷达来“看”路标,一旦遇到暴雨、逆光等恶劣天气或特殊光线条件,就可能出现误判。而激进模式,无疑放大了这种误判带来的风险。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个模式的名字,“疯狂麦克斯”,本身就带着一种“冒险”的暗示。业内专家直言不讳:“用这种名字营销,简直是在暗示用户‘可以放肆开’,很容易让车主放松警惕,忽视潜在的危险。”

4

这背后,其实是整个汽车行业都在面临的“创新焦虑”。特斯拉CEO马斯克早在2018年就提出要开发激进的驾驶模式,声称要解决堵车问题。这些年,特斯拉通过“空中升级”不断推送新功能,把车主变成了“测试员”。这种“边用边改”的模式确实效率很高,但安全漏洞也随之不断暴露。

去年,一辆特斯拉在铁路道口未能识别降下的栏杆,幸亏车主及时刹车才避免了事故;今年,甚至有特斯拉直接驶入铁轨被火车撞上。这些事故,都与系统判断失误有着密切关联。

监管部门似乎总是跟不上技术进步的脚步,传统的交通法规是为“人开车”制定的,但半自动驾驶的出现,让“车和人一起开”成为了常态,责任的边界一下子变得模糊不清。欧盟已经收紧了自动驾驶的认证标准,中国也在不断完善相关法规,而美国的监管体系,似乎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这次NHTSA的调查,如果最终坐实“疯狂麦克斯”模式存在缺陷,特斯拉很可能需要下架该功能。这无疑也是给其他汽车制造商敲响了警钟:千万不要为了追求“创新”和“噱头”,而牺牲了最重要的安全。

5

对于我们普通车主来说,这件事其实是个提醒:不管汽车品牌把自动驾驶说得有多厉害,眼下它终究只是个“辅助”功能。特斯拉自己在说明书里也反复强调,司机必须随时准备自己控制车辆,可现实中,不少人已经把它当成“完全自动”来用,这无形中增加了行车风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引发争议的“激进模式”目前只在北美推出,国内的用户暂时还接触不到。这背后既有中美路况不同的考虑,也有国内监管更严格的原因。

说到底,自动驾驶发展的根本目标,应该是让开车“更安全”,而不是追求“更刺激”。虽然马斯克曾表示这个模式出大事故的概率不高,但公路安全从来没有“小事”。这次美国交管部门的调查,不光是针对一个功能,更像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警示:技术可以大胆创新,但安全的底线绝不能放松。再智能的系统,也承担不起生命的重量。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三菱汽车:将全额承担美国关税成... 【11月5日,三菱汽车加藤表明关税承担情况】11月5日,三菱汽车加藤透露,该公司在美国销售的所有车辆...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调整对原...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11月5日公布公告称,为落实中美经贸磋商达成的成果共识,...
俄会展基金会研判美DARPA未... 2025年2月,俄罗斯会展基金会(Roscongress)发布题为《DARPA:美国科技的幕后操纵者...
国泰海通稳健泰裕债券发起成立 ...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5日讯 今日,上海国泰海通证券资产管理发布国泰海通稳健泰裕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
美国知名“空头”做空英伟达 钛媒体App 11月5日消息,美国知名“空头”迈克尔·伯里说,他已押注逾10亿美元做空英伟达公司等科...
耽误航天员回家的“罪魁祸首”,...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在进...
原创 中... 前言 在10月17日的电话会议中,特朗普罕见地承认加税“不可持续”。 北京时间的这场视频通话中...
原创 中... 中美两国在10月30日达成的共识无疑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当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做出了重大的政治性让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