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斯拉的车主们都在热烈讨论一件事。这次不是因为新车发布或者价格调整,而是一个名叫“疯狂麦斯”的自动驾驶功能,让不少用户感到紧张。
一位住在北美的特斯拉车主小李,在高速上使用了这个模式。当时他的脚并没有踩油门,车速却突然升到了每小时130公里,导航还提醒他已经超速20%。
这件事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连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也注意到了,目前已经正式介入调查。这个以一部电影命名的“激进功能”,一下子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表面上看,这像是一次技术问题,但它其实指向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时,我们究竟应该更注重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驾驶体验,还是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1
有意思的是,特斯拉这次更新,一下子推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自动驾驶模式:“疯狂麦克斯”和“树懒”。“疯狂麦克斯”顾名思义,主打一个“极速狂飙”,变道频繁、跟车距离短,活脱脱就是电影里在废土上飞驰的场景。而“树懒”模式则恰恰相反,它在车道里慢悠悠地开,每次变道前都要反复确认,简直是“佛系驾驶”的典范。
特斯拉的本意,大概是想通过这种“快慢通吃”的设计,来满足不同车主的需求。然而,事与愿违,“疯狂麦克斯”模式率先惹出了麻烦。
随着“疯狂麦克斯”模式的上线,社交媒体上关于它的投诉越来越多。有车主抱怨说,在限速60码的城区道路,车子竟然自动加速到了80码;还有车主反映,在高速上系统完全无视限速牌,直到被电子眼拍到才后知后觉。这些投诉很快传到了NHTSA那里,监管部门立刻启动了调查。
NHTSA还特别强调了一句:“无论使用什么模式,司机都必须对行车安全负全责。”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却让车主们一头雾水:“明明是系统自己超速,怎么责任就成了我的?”这种“甩锅”的姿态,无疑让特斯拉的形象再次受损。
2
这已经不是特斯拉第一次因为自动驾驶功能被调查了。就在这个月,NHTSA还因为“FSD功能不识别停车标志”的问题调查过特斯拉,当时有几十位车主反映他们的车子到了路口不减速。
更早之前,特斯拉还曾在一场因Autopilot功能引发的死亡事故中败诉,可能面临高达3.29亿美元的赔偿。
接二连三的麻烦,都在揭示一个残酷的现实: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离真正的“全自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所谓的“领先”,很多时候只是营销噱头。
3
内行人都能看出来,所谓的“驾驶模式”,本质上就是调整车辆的核心参数。“疯狂麦克斯”之所以“疯狂”,是因为工程师把车辆的加速、超车触发阈值等参数调得更加激进。但问题在于,车辆系统对限速牌的识别能力并没有跟上。
自动驾驶主要依靠摄像头和雷达来“看”路标,一旦遇到暴雨、逆光等恶劣天气或特殊光线条件,就可能出现误判。而激进模式,无疑放大了这种误判带来的风险。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个模式的名字,“疯狂麦克斯”,本身就带着一种“冒险”的暗示。业内专家直言不讳:“用这种名字营销,简直是在暗示用户‘可以放肆开’,很容易让车主放松警惕,忽视潜在的危险。”
4
这背后,其实是整个汽车行业都在面临的“创新焦虑”。特斯拉CEO马斯克早在2018年就提出要开发激进的驾驶模式,声称要解决堵车问题。这些年,特斯拉通过“空中升级”不断推送新功能,把车主变成了“测试员”。这种“边用边改”的模式确实效率很高,但安全漏洞也随之不断暴露。
去年,一辆特斯拉在铁路道口未能识别降下的栏杆,幸亏车主及时刹车才避免了事故;今年,甚至有特斯拉直接驶入铁轨被火车撞上。这些事故,都与系统判断失误有着密切关联。
监管部门似乎总是跟不上技术进步的脚步,传统的交通法规是为“人开车”制定的,但半自动驾驶的出现,让“车和人一起开”成为了常态,责任的边界一下子变得模糊不清。欧盟已经收紧了自动驾驶的认证标准,中国也在不断完善相关法规,而美国的监管体系,似乎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这次NHTSA的调查,如果最终坐实“疯狂麦克斯”模式存在缺陷,特斯拉很可能需要下架该功能。这无疑也是给其他汽车制造商敲响了警钟:千万不要为了追求“创新”和“噱头”,而牺牲了最重要的安全。
5
对于我们普通车主来说,这件事其实是个提醒:不管汽车品牌把自动驾驶说得有多厉害,眼下它终究只是个“辅助”功能。特斯拉自己在说明书里也反复强调,司机必须随时准备自己控制车辆,可现实中,不少人已经把它当成“完全自动”来用,这无形中增加了行车风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引发争议的“激进模式”目前只在北美推出,国内的用户暂时还接触不到。这背后既有中美路况不同的考虑,也有国内监管更严格的原因。
说到底,自动驾驶发展的根本目标,应该是让开车“更安全”,而不是追求“更刺激”。虽然马斯克曾表示这个模式出大事故的概率不高,但公路安全从来没有“小事”。这次美国交管部门的调查,不光是针对一个功能,更像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警示:技术可以大胆创新,但安全的底线绝不能放松。再智能的系统,也承担不起生命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