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最新财报传来“爆冷”消息:今年前三季度全球利润仅4000万欧元,较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暴跌99%,第三季度单季亏损更是达9.66亿欧元。这个曾超越LV的全球顶级奢侈品车企,如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而这并非国产车型冲击所致,根源在于其多年来“前倨后恭”的市场操作,亲手砸了自己的金字招牌。
“以前进保时捷4S店,像求人办事。”郑州车主王先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22年他购置帕拉梅拉时,裸车根本没得选,必须加装20余万元配置——6万的21寸轮毂、6万多的波尔多红内饰,就连天窗都要额外掏3万多。彼时的保时捷,凭借强制选装制度赚得盆满钵满,甚至出现“无加装不售车”的行业怪象。
短短两年,攻守之势彻底逆转。如今保时捷门店里,“直降十几个点”“选装包免费送”的海报随处可见。以帕拉梅拉隽永版为例,不仅轴距加长,还附赠价值44万元的配置,部分门店甚至可协助规避豪车税,落地价较2022年便宜近50万元。更极端的是电动车型Taycan,终端折扣高达35个百分点,70余万元即可入手,而这款车曾是加价提车的“香饽饽”。
价格“大跳水”让老车主沦为“韭菜”,2021年落地150万的帕拉梅拉,如今二手收购价仅60余万元,4年亏掉90万;同年入手的Macan从70万跌至40万出头,再过两年恐跌破30万;即便是品牌图腾911,新车首年贬值就达30-50万元。“当初加价抢着买,现在成了冤大头。”一位武汉车主在维权群里吐槽,这样的情绪在全国保时捷车主圈蔓延。
保时捷将亏损归咎于关税上涨、电动化投入等因素,但业内并不买账。“众泰当年抄款都没影响它,现在小米、问界、理想更不是主因。”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保时捷的核心利润来源是SUV车型,而其用户多为看重性价比与实用性的群体,并非追求“速度与激情”的品牌死忠。当国产高端SUV以一半价格提供更智能的配置时,保时捷的品牌溢价便难以为继,但这仅是诱因,真正致命的是信任崩塌。
事实上,保时捷的口碑危机早有伏笔。2022年,因芯片短缺,保时捷将数千辆中国车主加价选购的电动转向柱换成手动版,最初仅补偿2300元代金券,且未提前告知,引发近500名车主集体维权,直播发布会被“刷屏式抗议”,话题阅读量达12亿次。如今的降价潮,不过是此前消费信任透支的集中爆发。
位于郑州市经三路上的郑州金水保时捷城市服务中心停止运营
更尴尬的是经销商体系的动摇,今年5月,新丰泰、百得利等经销商因库存压力过大集体“逼宫”总部,要求补贴新车亏损。前端车主维权、后端经销商抗议,叠加利润暴跌,保时捷的“豪门光环”正加速褪色。
“有钱人不是傻子,40万的国产新能源能满足的需求,没必要多花100万为logo买单。”李哲直言,从强制加价到降价甩卖,保时捷的市场策略反复无常,消耗的是数十年积累的品牌信誉。这场危机,与其说是被对手打败,不如说是自己打败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