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斯拉有点烦,刚通过固件更新推的“疯狂麦克斯”自动驾驶模式,没火几天就被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盯上了。
原因很简单,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吐槽,用这模式开车时,车子会自己超速,有的甚至超了限速不少。
特斯拉这次推的两个模式还挺有意思,一个叫“疯狂麦克斯”,一个叫“树懒”,光听名字就能猜到风格前者冲得猛,后者走得稳。
本来想靠这种个性化体验吸引用户,没成想“疯狂麦克斯”先出了岔子。
有个加州的车主John,开着Model3用这模式,路过限速105km/h的路段时,车子自己飙到了126km/h。
他试着调回正常速度,试了好几次都不行,最后只能手动接管。
像John这样的情况还不少,推特和Reddit上,类似的吐槽很快就攒了一堆。
用户吐槽刷屏:“疯狂麦克斯”咋总超速?
用户闹得这么凶,NHTSA肯定不能不管。
没等多久,他们就成立了专项小组,还让特斯拉交该模式的算法逻辑、速度控制参数,还有近半年的车辆日志。
同时,NHTSA还放了句话:“驾驶者对遵守交通法规负全部责任。
这话听着明确,可细想一下就有点绕。
车企天天说自动驾驶多方便多安全,真出了问题,又让驾驶者扛责。
我觉得这事儿挺矛盾的,就像商家卖了个号称能自动做饭的锅,结果饭糊了,却说“你得盯着锅,不能全靠它”。
要是驾驶者全程得盯着,那“自动驾驶”的意义又在哪儿呢?
而且,NHTSA查这类事是有流程的。
按他们官网说的,初步调查一般要3到6个月,得收齐OTA更新记录、用户反馈、事故数据这些材料。
要是真查出安全缺陷,就会升级成“缺陷调查”,到时候特斯拉就得召回或者整改。
之前2023年,特斯拉Autopilot有“幽灵刹车”问题,就是NHTSA查了之后,逼着特斯拉更新了雷达算法,覆盖了36万辆车。
这次“疯狂麦克斯”会不会走到这一步,现在还不好说,但麻烦肯定小不了。
其实特斯拉在自动驾驶上被查,也不是头一遭了。
就在“疯狂麦克斯”出事前10天,NHTSA刚因为另个问题查过它不少用户说,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功能(FSD)碰到停车标志,有时候不停车也不减速。
前后脚连着被查,特斯拉这自动驾驶的口碑,怕是要受影响。
特斯拉不是第一次:自动驾驶的监管坎难迈
为啥FSD会不停车?行业里有人分析过,说是FSD的视觉识别系统不行,碰到褪色或者倾斜的停车标志,10次里能错1次多。
这就暴露了现在自动驾驶的短板面对复杂路况,还是不够靠谱。
可特斯拉给这功能起名叫“完全自动驾驶”,听着好像能撒手不管,实际上还得驾驶员盯着。
我觉得这名字起得就有点误导人,用户很容易以为“既然叫完全自动,那我就不用管了”,真出了事,责任就说不清了。
比监管调查更麻烦的是法律官司。
2022年佛罗里达有个事故,特斯拉ModelS开着Autopilot撞了货车,司机没了。
到2024年2月,法院判了,特斯拉得赔3.29亿美元。
理由是特斯拉没说清楚“系统需要人类持续监控”。
这案子可是个先例,以前自动驾驶出事,大家还纠结责任怎么分,现在法院明说了,车企没讲明白风险,就得担责。
以后再碰到类似官司,特斯拉想脱责可就难了。
不光美国,全球对自动驾驶的监管都不一样。
欧盟2022年就出了规定,L3及以上自动驾驶要是出故障,车企全担责,还不许用“完全自动驾驶”这种容易误导的名字。
特斯拉在欧盟,只能把FSD改叫“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中国也有自己的规矩,2023年修订的办法里说,测试自动驾驶的车得装“人类接管预警系统”,出事了优先算车企的责任,现在上海、深圳都在试点。
对比下来,美国的监管有点“松”,是联邦定大标准,各州自己定细则。
比如加州允许自动驾驶车无安全员测试,纽约州就要求全程配安全员。
特斯拉在全美卖车,就得适应不同州的规矩,这本身就够麻烦的。
更关键的是,特斯拉更新自动驾驶功能很快,一年能推2到3次大更,迭代周期才4到6个月,可法律修订慢得很,美国的《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改一次要3到5年,中国和欧盟也得2到3年。
技术跑太快,法律追不上,就容易出“灰色地带”,特斯拉这次的麻烦,其实早有苗头。
再说说“疯狂麦克斯”超速的技术原因。
有人拆了这模式的参数,发现跟车距离才1.5秒,行业里一般都设2到2.5秒;加速响应快了20%,变道决策也比常规模式快。
本来想靠这些参数提升“驾驶效率”,没成想反而加了风险。
更关键的是,这模式把“速度限制”的优先级放得很低,一旦GPS信号弱,或者摄像头被挡住,系统就按以前的最高速度跑,不管实时限速。
这就像开车时,导航没信号了,你不减速反而按之前最快的速度开,不出事才怪。
还有产品命名的问题。
“疯狂麦克斯”这名字,来自末日电影,主角就是那种冲劲十足的风格。
有调研说,近四成用户觉得这名字“暗示能开得更自由”,反而没把安全当回事。
对比一下奔驰,他们的自动驾驶功能叫DRIVEPILOT,名字中性,宣传时还明确说“只能在高速特定路段用”,所以投诉率比特斯拉低多了。
我觉得特斯拉在命名上真该多想想,不能只图吸引眼球,忽略了用户的理解偏差。
特斯拉这事儿,还波及了整个行业。
奔驰2024年一季度财报里说,要推迟激进型自动驾驶功能的上线,把测试周期延长6个月,先优化基础功能。
丰田更直接,放弃了“2025年量产L4自动驾驶”的目标,转而加强L2+辅助驾驶的安全配置。
比亚迪在国内推的DiPilot4.0,默认就关了激进模式,用户想开还得先过安全知识测试,而且最多只能超限速5km/h。
这些车企这么做,其实都是看特斯拉栽了跟头,想避开同样的坑。
市场反应也很直接。
2024年一季度,特斯拉全球销量环比降了5%,北美市场因为“疯狂麦克斯”的争议,订单取消率涨到了8%,比去年同期高了不少。
投资者也不看好,标普道琼斯编的特斯拉信心指数,一下跌了4.2点。
特斯拉要是总在安全上出问题,不光销量受影响,以后想推新的自动驾驶功能,用户也不敢信了。
特斯拉“疯狂麦克斯”被查,不是单一事件,而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缩影技术创新跑得太快,监管和安全没跟上。
车企想抢市场,用户想图方便,但开车不是小事,安全永远得放第一位。
我觉得以后要想让自动驾驶真的普及,得三方一起努力:车企别光想着创新,安全测试得做足;监管机构得加快法规修订,别让法律总滞后于技术;用户也得清楚,现在的自动驾驶还不是“无人驾驶”,自己该盯的还得盯。
只有把这三方的关系理顺了,自动驾驶才能真正帮到大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总给用户和行业惹麻烦。
特斯拉这次的教训,希望能让整个行业都警醒,别再为了眼前的利益,忽略了长远的安全。